45年来,布兰德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他最早提出“个人电脑”的概念,创建美国第一个网络社区……有人说,他是一个“科技先知”,他的思想改变了世界。
《全球目录》影响精英
1968年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人们在享受二战之后弥足珍贵的和平与繁荣的同时,开始不满足于服从国家意志,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正是在这一年秋天,《全球目录》横空出世,帮助人们开始崭新的生活。
《全球目录》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实用手册。它包括7个部分:理解完整的体系、房屋和土地使用、工业和手工艺、通讯、社区、游牧和学习。除第一部分外,大多是实用知识,比如如何识别野生动植物、领养婴儿、建造风车、采购各种工具等。它提到许多全新概念,如有机农业、太阳能、再生技术、风能、桌面印刷、山地车、助产接生、计算机、电子合成器等,如今已被主流社会普遍接纳。
《纽约时报》科技记者约翰·马尔科夫说,《全球目录》是“互联网之前的互联网,是关于未来的书籍,是纸上的网络”。
《全球目录》影响了一代技术精英,包括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亚马孙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计算机革命先驱艾伦·凯和维基百科创始人吉姆·威尔斯等。
《连线》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话也许能概括这本刊物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全球目录》启发了‘自制电脑俱乐部’,进而激发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制造了苹果电脑,进而启动了个人电脑运动、最初的网络、开源软件运动、开源硬件运动、Maker运动,最终启发了我。”
运用技术改变文明
布兰德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罗克福德,父亲从事广告业,母亲毕业于著名的瓦萨尔学院,对太空无比痴迷,这种热情深刻地影响了布兰德。他本人在斯坦福大学读生物学,毕业后参军,周末变身为嬉皮士。
后来,他周游全国拍摄土著人保留区,其间结识了《飞跃疯人院》作者、著名嬉皮士肯·凯西,并深受其影响。同时,他在硅谷接触到另一个新鲜事物——电脑。之后,他在《滚石》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预言电脑空间是第四空间,拥有无限可能。当时,电脑远未普及,为大公司和军方掌控。而布兰德认为,只要你愿意,技术可以解放一切。他指出,“个人权力正在上升,个人将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寻找自己的灵感,打造自己的环境,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冒险。”
他的偶像是未来主义建筑设计师巴克敏斯特·富勒。“富勒说,如果所有政治家在本周内死去,将是一件麻烦事;但如果所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死去,则是一场灾难……他的话令我深思。许多人试图改变人类本性,但这是在浪费时间。你不可能改变人性,但你可以改变工具,改变技术,进而改变文明。”布兰德说。
鼓励人们长远思考
如今,布兰德已74岁高龄,但他毕生实践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座右铭,始终站在技术最前沿。
《全球目录》1971年休刊前,总共出版过6期,总销量达2500万册,并赢得国家图书奖。之后,他辗转于各个新兴领域:1972年开始关注黑客的兴起;70年代末开始畅想太空移民;1982年创办《全球软件目录》;1985年创办美国第一个网络社区WELL,软件大亨米奇·卡泊尔、黑客凯文·米特尼克及大量主流媒体记者均为其忠实用户。
近年来,他成立“今日永存”基金会,鼓励人们进行长远思考。他撰写建筑类书籍,推动生态运动,热衷于大规模城市化、核能及复活灭绝动物。
《连线》前主编凯利感慨道:“如果说有人可以成为启蒙者,那么我敢说,他就是那个启蒙者。”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