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校创佳绩
本届“挑战杯”以“挑战创新路 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经省级比赛和全国复审的440所高校113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港澳地区14所大学的59件作品一并参赛参展。
上海高校今年表现不俗,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8所学校46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有6个项目获得特等奖。
今年“挑战杯”还额外增设了“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用以鼓励往届获奖产品的孵化应用和本届作品中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吉林农大等15所学校获得累进创新金奖,北京大学等20所学校的项目获得交叉创新一等奖。
关注生活健康
本届挑战杯决赛作品中,有不少是来源于生活,为百姓生活、健康服务的。上海交大特等奖作品《高效无线供能的胃肠道新型钳位式微机器人诊查系统》,独创阿基米德螺旋线腿式钳位机构与胃肠道无创面接触,配合高清微型摄像头可以在肠道内前进、后退、驻留。此外,为了优化传统系统拖线或配备电池方面的问题,团队通过特殊布线的能量接收线圈来解决,这样一来,机器人不仅可以长时间、高效安全地诊查,而且减轻病患痛苦。
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智能蔬菜生长柜”为居民吃上绿色蔬菜提供了一套方便、健康的方案——只要通上水和电,就能培养出绿色蔬菜。原来,生长柜里的光照时间、水、空气完全由软件控制,同时通过无土水培不需要喷洒农药,由于在夜间也会提供部分光照,所以蔬菜生长周期更短。目前团队已成功种出油菜、生菜和草莓,通常需要52天成熟的油菜在生长柜里只需45天。
关爱弱势群体
澳门大学的展览作品“视障人士巴士系统”为无法从公交电子屏上了解信息的弱势群体提供了解决方案。团队制作了一套装置把报站数据和能够产生盲人文字的仪器结合,大学生们设想,如果在每个站台放置该装置,那么盲人只要通过触摸,就能了解到下一辆公交车的信息。
上海大学作品《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将目光聚焦弱势群体,华东师范大学的《房惑?房获!——以精算模型为核心的中国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探索》也针对失独老人进行调研,希望为这一群体养老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