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约数
近年来,TPP、中国与东盟(10+1)合作等区域经济体快速发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所薛磊博士认为,WTO此次突破与区域经济体的发展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WTO是基础性的,而TPP、10+1等区域经济体被视为‘WTO-plus’(超WTO)。”WTO提出的是全球性多边协定,是“最小公约数”,其成员有许多也加入了其他区域经济体,但它们首先有遵守WTO的义务。而区域经济体由于成员国数量少,且经济发展程度更高,在WTO未纳入的投资协定、劳工协定、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会对成员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WTO与区域经济体并不矛盾,各成员不存在今后是加入WTO还是区域经济体的困惑。
回避大分歧
“自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来,WTO从未成功地达成一次多边协定。”薛磊表示,7日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的确实现了WTO成立18年来多边谈判的“零突破”,在排除贸易阻碍方面开了个好头。同十年前相比,全球贸易的内容与形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巴厘协定”更是奠定了未来多边谈判的基础,人们可以借此看到世界经济合作未来的走向。
但薛磊强调,不能将此协定看得过高。多哈回合谈判多年来毫无进展,甚至有人断言“多哈回合已死”。此次会谈否定了这一论调,同时也给了多哈回合谈判一个体面的结束。他指出,“巴厘一揽子协定”内容更多集中在分歧较小的贸易便利化方面,回避了成员争议较大的内容,且并未涉及到实质性问题,因此这种各方妥协产生的成果“打了折扣”。
保有权威性
由于成员经济发展不均衡,谈判涉及的领域广泛,因此在核心利益上很难达成一致。尽管WTO此次实现了突破,但若是想继续往前推进,将面临重重困难。
薛磊认为,目前区域经济体发展迅猛,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靠双边或跨区域经济体来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WTO提不出协议就不再发挥作用。WTO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世界贸易组织,有着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在一些重大议题上仍保有权威地位,在未来依然会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