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3年里市人大常委会的第5次专题询问,3年里5次专题询问给记者留下的印象是:“专题询问”常态化折射监督的进步。
“询问权”因何行使?
2010年9月15日上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31年来,首次“专题询问”亮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政府多个部门公开应答十多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现场考问”:世博后城市长效管理,准备好了吗?
依据《监督法》《代表法》《地方组织法》,询问也是一种监督。那么,“询问权”因何行使?当天询问的核心内容是世博会后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涉及市容环境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和交通组织管理。世博会为上海的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变化和利好,“世博效应”如何持续,这是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也就是“首次询问”的重要动因。
此后的4次“专题询问”分别涉及:食品安全、城市安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申城环保。“人大监督跟着‘公众关切’走,凡是被专题询问的,一定都是社会热点。”市十四届人大侨民宗委主任委员张丽丽说。
从第1次到第5次,每次专题询问都持续两个小时以上,最近一次甚至超过了3个小时。市十四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伟说,“询问人”都有备而来,谙熟法律法规,调查研究了所问课题,在询问人和应询人的“一问一答”之间,监督的过程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展开。
监督效果怎么样?
依据《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应急预案》,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建筑工地、堆场、搅拌站等地的作业应停止、一部分企业应停工、30%的公务用车也应停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后,政府部门监管怎样落实?”上周“专题询问”中,龚梅华委员问。
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应答:正抓紧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和响应程序,将大气污染防治预警纳入市政府应急体系,做好及时发布和系统应对,工地、机动车、锅炉,该停的一定要停下来。
这是职能部门的应答,也是承诺。职能部门的执行力从何而来?最大的动力源就是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大对现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探索“专题询问”常态化,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