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恐怕要算古琴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流派了,然而要细究起来,大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毕竟川或蜀所代指的地域范围,远比虞山、广陵、九嶷要大。隋唐琴人赵耶利曾有“蜀声燥急,若急浪奔雷”的说法,倘若以整个蜀地来论,只要是四川籍的琴人,弹法又“燥急”的,多半都可以归入这个流派。也有一说川派又名蜀山派,不知与修仙练剑的蜀山是否有关系。
四川籍的琴人却也真的不少,最早出名的便是司马相如,当时虽未有立派的说法,或者可看做其先驱。之后不得不提的便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空城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晓。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这一回叫做“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其实退敌靠的是“空城”之计,而非“弹琴”之功,而且小说中只写了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的弹琴样貌,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到了电视剧里,“弹琴退敌”的作用就夸大了许多,司马懿不仅饶有兴致地细品其琴声来,还能说出诸葛亮是志在“沙场”,还是志在“山涧”,甚至下令退兵也是因为惊闻他“知音”的弦断。从理论上而言,在城外能听到城楼上琴声的可能性并不大,倘若真能弹琴退敌,那川派的琴技足可以独步武林了。
在虞山派兴起之前,大概琴坛上一直是由川派占下半壁江山的。而且蜀地的斫琴名匠辈出,先是有隋代的蜀王杨秀“造琴千面,散在人间”,被称为“蜀王琴”。到了唐代,四川雷氏家族又成为斫琴史上无法跨越的巅峰。“雷氏”出品,必属精品,后人称雷琴“按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被奉为稀世之珍,更使得四川成为琴家聚集的宝地(这也让我怀疑川派琴人是最早的“器材派”)。金元时期的耶律楚材虽非蜀人,也未称自己是川派,但他最为欣赏和极力主张的就是“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的苗秀实弹法,是故他与苗秀实实际上也可算作广义的川派琴人。
结社立派的风气大概要到明代由虞山派首创,之后湘、蜀名家才纷纷“派拟虞山”。明确打出“川派”旗号的是清末民初的张合修,据说原本在青城山上做道士,而后悬牌授琴,弟子众多。张合修的代表作是《流水》,这支曲子号称是春秋时俞伯牙弹给钟子期听的,但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据今人所编琴史资料的分析,《流水》的前身是唐诗中所记录的《三峡流泉》,至少可以上溯到魏晋。倘若果真如此,那《流水》与蜀地的关系可谓深厚。此曲原本传谱众多,张合修在古谱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七十二个滚拂,将水势渲染得惟妙惟肖,使得不懂琴的现代人也能听出“志在流水”的意趣来。因为张合修所编的琴谱名为《天闻阁琴谱》,因而这一版的流水又被称为《天闻阁流水》或是《大流水》《七十二滚拂流水》。
此《流水》堪称川派的“镇派之宝”,并成为近现代最流行的古琴曲目之一。裴铁侠《沙堰琴编》中称,“《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或有云其先人曾亲受学孔山(张合修)者,自藏钞本宝而秘之。”且“蜀声”本就“燥急”,正利于表现水流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故听《流水》不可不听川派《流水》,而直到如今,最流行的《流水》版本也是张合修的传谱。
江湖名号:川派(蜀派)
祖师:张合修(孔山)
琴风:燥急
名曲:《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孔子读易》等
名家:吴浸阳、顾玉成、喻绍泽、裴铁侠、顾梅羹等
秘籍:《天闻阁琴谱》
下一回:南雁北飞九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