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欢迎来到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一身红色制服的许译挺立电梯按钮旁,面向所有游客解说。一个10来岁的“小胖墩”男孩看着她,听她说到后半部分英文解说时“哇”地赞叹了一声,等到电梯到达、开门的那一刻又有了“新发现”:“她说完电梯就到了,好准啊!”
昨天,从上午10时起跟着接待部电梯组领班许译“上岗”,一次次“上上下下”的过程中,记不清有多少次听到这样的评价了。送走一批客人、电梯里只剩下我们俩的时候,我问她:“听到这样‘懂经’的话是不是特别高兴?”她露出招牌式的甜美笑容:“我们的要求就是‘词尽门开’,这是基本功。”不管是常规的中英文双语版,还是针对外国游客团队的全英文版,抑或是碰到游客提问的“被打断”版,也无论是运行38秒、48秒还是75秒的各部电梯,每一位“开电梯的”都自己掌握了一套“词尽门开”的说法。
“一遍遍重复的工作,不厌吗?”眼前这位28岁的上海姑娘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每次说到解说词结尾那句‘希望您会喜欢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我真的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上海的代表。”3年前,性格外向、在东方明珠办公室部门做文员的她,主动申请来到接待部,至今“因为喜欢,不后悔”。“贴身”采访,才知在东方明珠“开电梯”不简单。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平均每天迎来2万~3万人次。点头、微笑、道一声“您好”、挥一挥手……整套标准动作,要在“梯口”每批放20名左右客人的同时完成。即便是昨天那样相对的“淡季”,环形走廊上排队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许译穿着小高跟的长筒靴、别着对讲机在“梯口”至各部电梯间不停地短距离走动乃至跑动……这一天的班头,从早上8时起一直要做到晚上10时才能收尾。
在电梯组,一般两个岗位安排3个人,每隔一小时可以换班到一间过道隔出的狭小休息室歇半小时,但游客多时就不保证了。午饭后,路过食堂门口的一面大镜子,只听她说了声“不好意思,我要补下口红”,便从长筒靴宽松的靴筒里掏出口红擦了擦。原来,因为制服没口袋,冬天的靴子就成了她们的“随身包”,有时饭票、门禁卡也会往里放,“门道”还真不少! 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