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少循着“口碑”赶到宝山看戏的记者一样,本报记者也是在首演之后闻讯赶到宝山,和坐满剧场的当地观众一起看完了这出戏。记者目光所及之处,几乎没有观众不为之感动落泪,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观众甚至看到一半就哭得无法自制而跑出剧场去大厅里痛哭。
虽然第一稿的剧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只有10多个在编人员的剧团完全没有能力用现场乐队伴奏而只能放录音,但扑面而来的真情实感、朴素气质让人动容。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在宝山沪剧团简陋的团部了解到了整出戏的创作过程。首轮演出期间,宝山沪剧团邀请了上海、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对该剧进行了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宝山沪剧团只是默默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戏。
去年1月3日,本报大篇幅地报道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见下图),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去年,《挑山女人》相继参加了“十艺节”和“中国戏剧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以及编剧、导演等多个奖项。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