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实现这个奇迹的秘诀是什么?
耐心细致疏导家长
“你的孩子可能智力发展比较缓慢,建议测评智商。”这样的善意提醒,可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接受的。在为智力残疾学生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几乎每个得到提醒的家长都不愿接受孩子智力低下的现实,有的人跑到学校里责怪老师“教书不认真”、“作业抓得不紧”,有的质疑“我儿子把电视剧台词记得一清二楚,记忆力哪有问题”,有的还会与老师大吵一架。有的老师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从此懒得再管这样的孩子。不过,田伟总会主动揽过麻烦事,将心比心地与家长谈心,分析利弊,让他们懂得,为孩子选择更适合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未来。
通过智商测评,每年都有近十名孩子被证实智商低于70,属于智力残疾,需要转为随班就读,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开展个性化辅导。到了毕业时,每年都有几名孩子成功“摘帽”,有的智商还从60多提高到80多,创造的奇迹让家长信服。
因材施教培养自信
在专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服务的资源教室里,有不少普通课堂上见不到的好东西,例如蜂窝拼板、飞机模型、玻璃琴等,这些都是因材施教开发智力残疾学生潜能的工具。别小看了这些东西,田伟拿起一套拼板介绍说,看上去普通的游戏往往能发挥大作用。例如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和记忆能力差,就算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拼一个图形,拆散后,学生又束手无策了;有的孩子则恰好相反,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拼板却特别擅长,这样一来,两个孩子正好可以互补。
在资源教室里,还有一个档案柜,每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在这里都有一套一寸厚的个性化学习档案。随手抽出一本,记者看到了一张清丽女孩的艺术照,POSE摆得像模像样,一看就是聪明伶俐的模样。田伟告诉记者,这个女孩如今一点看不出智力低下,但当初智商的确只有64,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于个性化的教学。
老师观察到她虽然学习成绩差,却对歌舞很有兴趣,就鼓励她参加各种歌舞学习和表演,一来二去,她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从原先不肯与老师说话,变成每次碰到田伟都会流利地主动说起班级里的新鲜事,前不久还在学校艺术节上表演独唱。与此同时,她的记忆力也开始显著提高,几年过去,成绩已上升到班级的中上水平,估计毕业时就能摘掉“随班就读”这顶她自己其实还不知情的“帽子”,正常就读初中了。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