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强度大
春节过后,走进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往往能看到不少选片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的看片节奏非常紧张,密度高、强度大,每人每日的看片量达3至5部。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参与电影节选片工作的王佳彦,主要负责参展影片的审看,评判其市场价值,并安排影展300多部影片的800多场放映。“300多部影片排哪里,排多少,怎么排,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王佳彦说,“这需要选片人把影片看透,从而更好地排片,为观众服务。”至于选片标准,总结起来就是“符合国情”“世界知名”“喜闻乐见”“艺术特色”。
团队近百人
组委会透露,今年参与到电影节选片工作的选片人团队人数近百人,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内地,具备广博的电影专业知识,对各种类型的影片有独立的评判能力和鉴赏水平。影片的初选工作由来自沪上10所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承担,他们主要负责技术处理、基础梳理及分类工作。之后的选择则交给从事电影相关行业的业内人士,如导演、编剧、专业教师、影视公司主管、院线经理、媒体人与影评人等,由于来自各个领域,职业覆盖面广,选片角度也更丰富。
通过选片人选片,组委会最终将确定300部左右参展影片,17部左右金爵奖推荐候选影片和12部左右亚洲新人奖候选影片。目前,国际展映单元的策划基本确定。
市民来参与
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明年起,“选片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组委会将选出50位市民选片人。为鼓励选片人推举优秀影片的积极性,组委会设置了奖励机制——一旦推荐的影片获奖,选片人都能得到追加奖励。经过综合评估不合格的选片人将不再续聘。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