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奶粉罐头做的小桶,系一根细细长长的尼龙绳,从桥下打上来河水, “哗”地倒入另一只小桶。路灯下,那水清澈透亮,泛着晶莹的光泽。
打水的大妈团团脸,笑眯眯,说看见有人在这条河里垂钓,讨来了几条小鱼,拿回家养着玩,几天换一次水。
哦,这河里果然有鱼了!
这条周家浜,连着苏州河支流新泾港,过去河水黑臭,还泛着泡沫呢。听大妈口音不是本地人,我告诉她,十多年来当地政府实施了污水治理工程,成立了河道保洁队,河畔景区还筑起了亲水平台,有人说弄伊做啥,当时的镇长钱雪娃断言,将来有一天,人们会在这里钓鱼。听这话将信将疑,没想到如今梦想成真!
大妈竖竖拇指。驻足的路人相视而笑,频频点头。
是呵,生活的精彩,许多靠着水的滋养,也离不开人的作为。
想起1995年深秋,笔者组织过一次“新泾一日”摄影比赛。在收到的作品中,第一次看到了那个后来与我有“缘”的地方: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红花绿树和粉墙黛瓦。上海居然还有这样的水景?评委们个个瞪大了眼睛,激动不已!须知,当时的上海市区和城乡结合部,苏州河以及大大小小港汊、河流普遍污染严重,黑臭不堪,对多数上海人来说,像照片上这样的水乡景致已经久违了。
不久,我兴冲冲找到了照片中那个如画的所在:新泾镇双泾村前巷生产队。与其说采访,不如说是寻梦而去,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跑去看看。我对宅基中央的小河风情着了迷,津津有味地挖掘着它背后的故事,向多家媒体报道,涉及的内容像鱼跃激起的水花一样扩展,逐渐覆盖了前巷所在整个双泾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寻访河边的农民公园,走进岸边的一户户人家,熟悉了村落的每一条小巷,与前巷的生产队长陈祥弟还成了朋友。双泾村的事迹渐渐闻名遐迩,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于199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示范点”,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如过江之鲫。可惜的是,在经济园区的大呼隆开发中,如诗如画的前巷自然村落没能如人所愿地保存下来,曾经的红火闹猛成了过眼云烟。然而,前巷的小河经常出现在我的记忆里:鱼儿静静游弋,岸畔花儿芬芳。
流淌在我心里的另一条河,是穿越祖籍地七宝古镇的蒲汇塘。七宝镇的形成,得益于蒲汇塘的舟楫之利,而蒲汇塘的变迁,又与老镇的兴衰分不开。历史上,古老的蒲汇塘自南宋起就有疏浚记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多方筹资疏浚蒲汇塘,还曾亲临七宝验收,留下佳话。近三四十年来,在蒲汇塘一度被冷落后,人民政府多次投巨资治理,污染的河水重新变清。塘桥翻新,两侧各数十米外又重建了康乐桥和安平桥。较之小桥流水,蒲汇塘水阔桥宽,不易沿河成市,故而以桥为轴,街跨南北相向延伸,与江浙古镇形成了不同的格局。镇区内沿河道也做足了文章,在重现的水乡胜景中,笔者最爱站在塘桥上,浏览那些美观的石驳岸和码头,欣赏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细数新添设的文化景点群,看碧波上风拂杨柳,游船穿梭,还有夜晚建筑物上美轮美奂的灯饰和水中倒影。最令人陶醉的是,吊脚楼旁、桥墩边,有时还有人在夜色中垂钓,如此美妙写意世间罕有!
想起不久前的上海市“两会”报道中,有记者根据政协委员提出有关治理农村中小河道污染的建议,呼吁“让上海市郊重现江南水乡”。笔者觉着,这声音里饱含了对大地乳液的情感,充满了对青山绿水的期待,同时也不乏对人类责任感的呼唤。水,滋养着我们的生命,美丽着我们的世界,同时也需要人类满怀感恩地自律与呵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