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真正电影”了。
在我心目中,“真正电影”就是这个模样的:有无法忘怀的人物塑造,有一以贯之的生动故事,有吸引心灵的微妙细节……差不多,这些标准都是“传统”的。我宁可倾情于“老掉牙”的经典,也不愿耗时于无厘头的“现代派”。尽管“越烂越有票房”的现实让人无语,但“更烂大比拼”的“好日子”终将结束。无论如何,电影是神圣的,哪怕你说它有再多的“消费特征”,我也认定它的“启蒙承载”——电影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和国家的形象名片,更应呈现一幅虔诚的图景。
看完《1980年代的爱情》,我的第一反应是:“到底还是霍建起”。他的作品,从早先的《那山那人那狗》到《生活秀》和《暖》,一直到今天的这部电影,现实主义的风格一以贯之。在他的镜头下,那些极具质感的细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立体,一切均真实可信,使得影片成为认识社会历史的极佳手段。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呈现历史真实的道具比比皆是——打酒的器具,洗澡的木盆,早年的《收获》杂志……让你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情不自禁与主人公的同命运共呼吸。尤其是这份苦涩的爱情,因与我辈的经历太过相似,难免沉醉其中,仿佛经受一次爱情洗礼……
影片根据野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关雨波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虐心的爱恋。最终,以关雨波回城作结。然时隔多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暗涌。但这“迟到的爱情”并不美满,此时的关雨波在省城拼打失败,十分落魄,丽雯为了让他重拾男人的自信而给予他爱情。但她拒绝了他想呆在她身边的要求,而是鼓励他走出去干出一番事业。走向京城的关雨波终于有了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但此时丽雯却香消玉殒,只留下无尽的哀思……
野夫小说中该有的情愫,影片没有丢失。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导演用浓墨重彩的镜头,描绘了清纯时期的爱情,让人热泪盈眶,无法自抑。压抑着的爱情尤其令人动容,那份小心翼翼的呵护,那份青涩年代的心心相印……影片中的丽雯隐忍、坚韧、孝顺。为了关雨波的未来,她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也要给他力所能及的经济支助。她不图现实利益,而是懂得“男人最大的心病就是没有用武之地”。如此纯粹的爱情,在我们那个年代并不鲜见,但是放在今天,就变成了“天方夜谭”,我听到不止一位年轻观众说:“太理想化了,太假了,哪里有这样的女人?”甚至觉得,推出这样的爱情观,是“不怀好意”的。
由此我感到了真正的悲哀:一段纯爱,竟然让今天的人们如此隔膜。可见真爱是怎样大踏步地后退,后退到不知其为何物。由此也让我想到同龄男同胞的一些共同感受:我们心中的当年女神,出身高贵,纯洁无暇,高不可攀。然而经过岁月的磨蚀,再次相遇,几无例外,一个个都变成了庸俗的大妈,鲜有气质高雅之人。无它,即便贵为“女神”,也经不起环境的打磨,终于俗不可耐。当然也有岁月的刀斧刻凿的缘故,但气质的凋零是决定性的。如今,我们只能在“向往”中,品咂昔日的虚幻魅力。
《1980年代的爱情》弥足珍贵。它无愧为肺腑之作。人们必将记住这位似山口百惠又似吴倩莲的年轻女演员杨彩钰,虽然演技略稚嫩,但在电影形象的人物榜中,这个美好的女神形象,会有一席之地的。这是一部“爱情力作”。
它让我们认识历史,感受爱情,回味崇高,也让我再次鼓起对电影的信心:有诚意的电影人,始终搭住电影的“正脉”,脚踩坚实大地,情系民族之根,意在洗涤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