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权术护子短
人类历史上儿子坑老子的故事讲不完,名人们也躲不过。再讲一个唐玄宗早期名相姚崇(651—721)不能训子的故事。
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任用过很多宰相。从能力、政绩等角度比较,姚崇几乎是评价最高的一个。他和另一位名相宋璟(663—737)并称“姚宋”,被认为是帮助唐玄宗创造“开元盛世”的关键人物。从历史评价来看,一般认为姚崇处事能力还比宋璟更强些。但有一个问题成为姚崇的短板,也成为他遭人非议的理由,那就是他有两个不知检点的儿子。
当时宰相班子里还有一位叫魏知古(647—715),出身小吏,因受姚崇赏识而受到提拔,以至一路做到宰相。因为有这样一层关系在,姚崇心里就比较轻视魏知古,没有平等对待他的心态。后来魏知古被姚崇排挤到东都洛阳去负责选拔人才。对于遭受排挤,魏知古当然不开心。恰巧姚崇的两个儿子也在洛阳任职,不知道魏知古和姚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还认为魏知古是自己父亲提拔的人,可以走门路。这两人接受了一批想升官或博取功名者的贿赂,然后去找魏知古,要求魏知古“照顾”。岂知魏知古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完成工作回长安述职的时候,把姚崇二子的不法行为一五一十地向唐玄宗作了汇报。
唐玄宗掌握情况后,一次和姚崇聊天的时候装作不经意地问起,你儿子情况怎么样,现在当什么官儿呢?姚崇当然非常聪明,皇帝无缘无故地问起儿子,想必是这俩小子又给自己惹事了。而魏知古又正好不久前从洛阳回来,根据这些情况,姚崇心里已经猜到了八九分。于是姚崇非常有策略地回答道,我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这两个孩子都不太成器,常为外欲所祸,行事也不谨慎。这次魏知古去洛阳办理官吏选拔的事,陛下突然问起,想必是他们又找魏知古去走门路,因此惹祸了吧。
姚崇的回答倒是让唐玄宗有些意外。唐玄宗起初以为姚崇会替自己儿子隐瞒,没想到这么坦白地承认了儿子不成器,倒替姚崇的诚实坦白高兴起来。于是就问,你怎么知道这事和魏知古有关?姚崇回答说,魏知古微贱的时候,我经常照顾、帮助他。我那两个傻儿子肯定以为魏知古会因为感戴我而纵容他们为非作歹,所以就去扰乱魏知古的正常工作了。
姚崇这么一说,唐玄宗反倒觉得魏知古不厚道了,揭恩人的阴私毫不留情。这样的人不能用,于是唐玄宗打算贬斥魏知古。姚崇反而替魏知古求情,说的确是我儿子不对,意欲徇私舞弊,破坏国家选拔人才的法度。现在陛下不责罚那两个蠢子,我们已经感恩戴德了,若再因此贬斥魏知古,那舆论就会认为陛下过于偏袒我,对朝廷的声望、政务不利。唐玄宗虽然没有即时贬斥魏知古,但过了阵子还是罢了魏知古的相位,把他降为工部尚书。唐玄宗以为姚崇无私坦诚,岂知是堕入了姚崇更为高明的权术中。
从姚崇和唐玄宗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姚崇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深知这两人很不肖。当唐玄宗抛出这个话题之后,姚崇上演了高明的“欲擒故纵”之术,表面装老实、坦诚,实则暗藏玄机,不仅博取了唐玄宗的同情,还导致魏知古罢相。魏知古的所作所为,的确有点像反噬的小人。但这不能掩盖姚崇有教子无方之过。若说姚崇在唐玄宗面前的那番话,是为了救眼前之急,那他接下来应该留心子弟教育,整肃门风才对,此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可惜的是,姚崇似乎并没有花大力气管教子弟、纠正门风,以至于让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悔之晚矣写遗书
当《资治通鉴》第二次提到姚崇子弟不肖的时候,点了他两个儿子的名,这两个儿子一个叫姚彝(?—716),是姚崇的长子,另一个叫姚异(生卒年不详),是次子。这两个人广交宾客,接受贿赂,为舆论所抨击。再加上姚崇有个亲信下属叫赵诲,也擅长招权纳贿之道。后来赵诲收受胡人贿赂为之请托的事败露,唐玄宗亲自审问,断为死刑,但姚崇还要设法营救。这件事使得唐玄宗对姚崇的印象大打折扣。唐玄宗这么聪明的人,上过姚崇一次当,决不会再上第二次。而且他对姚崇二子的所作所为肯定也有所耳闻,对之前中姚崇的圈套处理魏知古一事,或许也有所反思。所以当姚崇出面营救赵诲的时候,唐玄宗决定借这次机会打击一下姚崇。
接下来正好碰到一次特赦,按惯例凡不属于重大谋逆等十恶不赦之罪的,都可以得到赦免。唐玄宗特别下旨,点名处理赵诲这个人物。按唐玄宗的旨意,免除了他的死罪,却将他杖责一百,发配至岭南。这一严厉的点名处分,无异于当着所有臣民的面重重煽了姚崇一巴掌。姚崇促成“开元盛世”,名重天下,世人皆仰望其风采。却因一名下属招权纳贿而遭此难堪,可谓英名扫地。这不得不让我们再度重视齐家与子弟教育、门庭约束的问题。
前文提到,姚崇一共三个儿子。其中只有幼子姚奕(生卒年不详)还算有修养,行事也比较谨慎,后来做到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高官。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又说一母之子不必皆贤。但姚崇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没教好,失败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加之还有心腹赵诲的案例,更能看出姚崇一贯的作风,不仅不能约束子弟与身边人,反而比较护短。这种护短行为,更能助长子弟、亲信的骄纵不法行为。这当然最终都会对他个人的名望乃至家族命运造成不良影响。赵诲被唐玄宗点名处理后,姚崇也在羞愧之中辞去了相位。
姚崇临终前写了封告诫子孙的遗书,大意是要求他们上进,不要迷恋于物质财富的积蓄。这封遗书里大概包含了姚崇教育子弟不成功的悔恨。但他在生前不能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认真管教子弟、纠正家风,而把正家风的希望寄托在一份薄薄的遗书上,显然是不可能兑现的奢望。姚氏子弟骄纵不法的门风经他两个儿子养成后,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大的厄运,姚崇唯一有出息的幼子姚奕,也被这种家风拖累而断送了前程。
愚蠢侄子“坑叔”
前文提及,姚奕在开元末期已经做到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用现在的话讲,算副部级高官吧。唐玄宗是个会看人、也重感情的人,他对姚崇有些小看法,还不至于把姚崇的功绩全部抹煞。姚奕如果按部就班好好表现,以故相之子前程无量,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姚奕的仕途到此为止,不可能再有进展了。
此事完全不是姚奕本人的错,而是因为他有一个和他哥哥一样爱闯祸的侄子。他大哥姚彝的儿子叫姚闳,在右宰相牛仙客手下任职。后来牛仙客病重引退,姚闳竟然逼着牛仙客写遗表,要求他推荐自己的叔叔姚奕接替他做右宰相。这件事被牛仙客的妻子告发,唐玄宗闻讯后雷霆震怒,最终判了姚闳死刑。姚奕也因此受牵连,被贬斥到地方上做太守。时下网络流行用语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姚奕就这么被愚蠢的侄子给害了。
如前文所分析的,本来姚奕认真做事、好好表现,资历渐深之后完全有出任宰相的可能,这样至少可以向世人证明,姚崇教育子弟也不是完全失败。经姚闳这一闹,全砸了。姚闳张扬而不知深浅的性格,大概得自于他的父亲,且又过之。恐怕在姚闳成长的过程中,从不知什么叫收敛、约束,所以才会胆子大到敢于逼迫、要挟病重却仍在位的宰相。归结姚彝、姚闳父子所犯的错误,姚崇身前教育与齐家的失败,是姚氏家族走不远的重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