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龙
戴逸如
■ 与非洲艺术家合影
  ◆ 戴逸如

  木雕大阵

  启锁。拉拴。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大门徐徐推开。

  尽管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还是为扑面而来的浓烈非洲气息暗自吃惊。

  这里是上海郊区仓库,原先储物早已撤清,偌大的库房显得空旷。地面上,除了留出一条笔直走道外,排列着非洲木雕浩荡阵容。国人习见于商店的非洲木雕,不过是旅游纪念品罢了,流水线机械加工,纤细,光滑,锃亮。而眼前的木雕大阵,却一律身披非洲原野的热风红尘,彪悍,狂放,粗野,厚重,造型匪夷所思,含义神秘莫测,刀砍斧斫痕历历在目。那面具头盔,残留勇士汗味;那座椅木床,体温不曾散去……

  木雕主人赵宝培,用自豪语调为我一一指点。

  我行进在木雕大阵里,似闻鼓声、呼号声,渐渐生出些恍惚,生出些滑稽念头:这副排场,像不像在土著酋长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不,应该说,像接受神话王国倾城而出的夹道欢迎。呵,这遥远的非洲气息,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数年前……

  拥挤客厅

  我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是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约堡分明是座现代化的花园大都市,连大街墙上的涂鸦,都与世界发达城市同步齐趋,哪里有非洲五霸的吼声?哪里有我想象中的非洲风情?倒是在约堡宝培家中,我见识了比我心目中的非洲更加非洲的非洲。

  客厅中,挤满了非洲木雕、石雕和铜雕,家具淹没其中。勉强夹出的几条窄径,蜿蜒,依稀,通往卧室、盥洗室。

  赵太迎迓门前,笑脸满含歉意:

  “不好意思,走路小心啊。小培就是喜欢这些东西,家里都没有立足之地了,还隔三岔五往家里拖!”

  听赵太“抱怨”,宝培嘿嘿笑道:

  “清理过啦,为了你们来,搬走好多了呢。”

  宝培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只淡淡地说“喜欢”、“好白相”。收藏,最需要审美慧眼,加上锲而不舍的恒心。恒心是不必说了,地上就是答案。他的艺术慧根何在?

  拥挤杂乱之中,有一小块清净整洁之地。每日凌晨,必升起一缕袅袅青烟。香炉后不是佛像,不是财神,是一张泛黄的老人家照片。

  “我小时候苦呵,”宝培轻轻叹了口气。“才三岁,父亲就去世了,连父亲长成什么样子都没有印象。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她的苦处只有我知道。我日子好过了,她却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柱香,是我唯一的心意了。”

  我沉默半晌,问:“你母亲是否有些兴趣爱好,譬如说绣花啊,剪纸啊,影响了你?”

  “那倒没有。噢,我想起来了,我很小的时候,伯伯送过我一套《芥子园画谱》。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一些话,如景越露则境越小,景越藏则境越大,等等。”

  “你的起点蛮高嘛。”我笑道。“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好些艺术家却一辈子都没弄懂。”

  “我对美术实在是喜欢,打心底里喜欢。夸张点说,是与生俱来的。我一门心思想考美校,1965年,如愿进了上海轻专,学美术。嘿嘿,告诉你,前几天,我还在上海街头看到KK牌衬衫商标,那是我学生时代的作品呀,嘿嘿,现在还在用。”

  漂在南非

  想想吧,一个沙滩拾贝的小孩,纵身一跃,扑进了海洋世界。顿时,世界美术史上多少熠熠闪光的名字似乎近在咫尺了。他会怎样兴奋、怎样陶醉?

  然而,造化弄人。美梦刚开始,还没做痛快,蓦然,被吓醒。“文化大革命”铁掌一巴掌把他从彩云里击落,落在白茫茫盐场。火车接卡车,把他载到大连海边。

  “我霎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炎炎烈日下,赤条条的盐工个个晒得像黑人。天哪,我居然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了!白天,晒得一层又一层地褪皮。夜晚,被虱子轮番围攻……”

  蹉跎岁月,回想起来,只化成哈哈一笑:

  “吃得苦,耐得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应该说是从盐场里养成的。我之所以能在日后遭遇的艰难困苦中不趴下,真应当感谢盐场。”

  时间风车嘀溜溜地飞转,七转八转,他返城回了上海。后来他进了设计公司,后来他做过一阵字画生意,后来他想移民美国,后来他偶遇即将动身去南非的旧友……1991年1月,他飘洋过海,飘到莱索托,又飘到南非。

  南非是宝培命中的福地。说是说福地,迎接他的却不是撒满玫瑰花瓣的红毯,而是丛生的荆棘。

  他彷徨约堡街头。举目无亲,囊中羞涩。拧开龙头喝水,地铺打在仓库,听老鼠打架,瞎猜明天会混到哪里……唉,且去摆地摊吧。

  “很快有了经验,出摊前先解手,不喝水,免得中间憋尿。啃只面包,喝杯可乐是午餐。”他说,“我在南非的事业,就是这样起步的。”

  凶险过后的淡定,使话语云淡风轻。事实上,宝培也曾被劫匪用手枪顶过脑袋,也曾被不明来历的黑车追踪而夺路狂奔……然后,多轻飘飘的一个“然后”呵,他成了南非赫赫有名的“箱包赵”。他的产品占了南非箱包市场50%的份额。

  亲密接触

  “有人以为我是赚了大钱才开始买木雕的,不,我是真喜欢呵。衣袋里刚刚有了一点小钱,心里就痒痒了。多好的木雕呀,在国内哪里见得到。”买第一尊木雕时,他自己也不曾料到,日后会上瘾,醉在其中,迷在其中,弄到家中泛滥成“灾”。

  有许多人闯荡非洲几十年,还不敢踏进黑人聚居区一步。宝培不是个胆大妄为的人,却乐于也善于交黑人朋友,与他们称兄道弟。兄弟嘛,进出部落还有什么问题?

  “酋长大多文质彬彬,”宝培拣出一张他与某酋长的合影。酋长穿一袭洁白长袍,儒雅有书卷气。

  “至于黑人艺术家,让你吓一跳了。”他又拣出一张照片,他与几个赤膊黑人站成一排,笑嘻嘻的。

  “注意身后的大草棚,这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我钻进去时,黑铁墨拓,啥都看不见了。缓过神来,却见大棚正中茅草顶上,挖了个洞。日光漏进,艺术家靠这束阳光雕琢。”他绘声绘色地说起黑人艺术家怎样锯一段树木,怎样夹在腿间,噼哩啪啦抡刀就砍。“没有图纸的,连树木上画几条线都是没有的。多么奇妙的变形,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一刀一刀,就这样凭空雕出来了。人物动物都是这样。从一只面具到一组群像都是这样。真是天才呐!难怪有人说,黑人是口衔雕刀生出来的。”

  项链不散

  “我累了。”有一天喝着咖啡,他说,他想收山了。

  “缘未尽。聚不散。”我沉默片刻,拍拍他桌上的一尊木雕像。黑孕妇,倔强;手挟的幼子,调皮、灵性。“你讲她的贫穷,讲她的苦心教子,讲其子成‘凤凰男’被拥戴为王,讲王命艺术家卡巴索创作了这尊形神兼备的母亲像。听过你讲你与‘她’、‘他’、‘它’的‘一见钟情’……曼德拉的祖鲁桑格玛权杖在你手里,尚加纳武士鼓在你手里……这一件件木雕上刻录了你的悲喜、你的历险记。在你这里,木雕有了故事,有了生命。你呢,也成了串连珠子的丝线。你抽身,项链便散了,散落于尘埃。项链,是说小了呢,该说龙,你满可以做个舞龙人的。”

  他愣神。喊:“给戴老师续杯。”

  “可惜了,眼看你就是中国研究非洲木雕第一人了。”

  “研究?”他有点儿吃惊。“开玩笑了吧?研究,我不会啊。”

  “你不是说过,人脸人名你常会对不起来,而木雕却过目不忘吗?你不是看一件木雕,立刻能判别出产地,是非洲第一木雕大国尼日利亚,还是刚果、马里、喀麦隆、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贝宁、加篷……吗?”

  “是啊是啊,”他有点兴奋,“中国人从未涉足的部落,我去过。非洲好几家国家博物馆馆长对我说,当地有做生意的中国人,而进博物馆的,我是第一个。我对你讲过我的好朋友,刚果卢本巴希的米科比先生,他的收藏十分丰富。我的初次造访却使他惊讶万分,因为他以前的客户清一色是欧美藏家。”

  “你不仅拥有众多艺术珍品,藏品门类也很齐全。你已经为研究作了相当充分的铺垫了。甚至可以说,你已经在作研究了。”

  “是吗?”

  “是。你需要继续做的,是有意识的梳理、分类、补充、评点,编纂成书。”

  龙兮归来

  不日,书籍编纂提上议事日程。

  乐曲,戏剧性地一步进入跳跃式快板。

  我接二连三地分享到宝培的喜悦:他淘到几部早已绝版的欧洲研究非洲雕刻的专著;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鉴定他的《马孔德妇人像》、《那温则女权像》为艺术家原作;他不顾我“埃博拉正闹得凶”的“恐吓”,又雄纠纠飞赴非洲部落,把仅剩的栖身草棚泥土中的若干锡太尼悉数收入囊中……

  也有让我分忧的电话:“摄影师又被我炒了。拍非洲木雕啊,要想拍出神韵、气氛,角度、灯光多么重要!是能淘浆糊的吗?他还当是拍热水瓶呢。明天你有空来帮我一起把把关吗?”

  他兴奋:非洲艺术直接影响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有关的几条稀见的资讯与几张难得的照片被他觅到了。

  他激动:中国唐代的船只已从广州抵达东非坦桑尼亚沿海。到宋代不仅贸易增多,还有肯尼亚的外交使节来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则把中非交往推向了高潮。

  他兴致勃勃,明朝皇帝获赠马林迪长颈鹿,而索马里语长颈鹿的读音恰与“麒麟”谐音。

  他得意地发现,科特迪瓦竟然有出自《论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木雕,还有非洲版门神、土地神、送子观音等等,等等。而这些,已是他的囊中物。

  今年上半年。他信手翻着苏富比非洲艺术品拍卖图录……一下子错愕得晕晕然。老天!是被幸运的彩球掷中了吗?看那个面具,不是中国龙吗?一点不错,一个非洲艺术化处理了的中国龙头!

  他曾盯着地图上的郑和下西洋航线,觉得活像一条游龙。

  非洲龙迹处处。中国瓷器和钱币不断被发现,拉穆群岛居民自称为华裔……习近平主席的非洲之行被称为“不远万里走亲戚”。这不期而至的龙头,莫不是眷属想回访探亲?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希望他办一个非洲雕刻艺术展,对了,主题有了。让木雕回访探亲吧。

  龙兮,归来!

  他立马飞赴纽约。

  几番举牌竞价。

  他捧得龙头……正欲打道回府,电梯口,有人打招呼:“您是赵先生吗?”问者自报家门:苏富比拍卖行非洲艺术部主管,想邀请宝培喝咖啡。为何?因为他是第一个在此拍下非洲艺术品的中国人。

  他笑了。

  “一家亲一路情——2015非洲雕刻艺术特展”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展出了。他觉得,非洲木雕之龙,已经从他手里舞起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视界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跨界/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舞龙
遇见“的哥”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舞龙 2015-12-06 2 2015年12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