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不同于一般的剧,它关涉孩子的审美品位乃至价值观与人生观,责任重大。要做好儿童剧并不易,创作者必须要有开阔的“视界”,才能给予孩子一个崭新的“世界”。
当下儿童剧市场很兴旺,票房和观众数量高速增长。不过,国内儿童剧市场看似繁荣,实则良莠不齐,存在着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标准、内容趋于同质化等诸多问题。去年5月 “小不点大视界”亲子微剧场于沪上开张,可谓是对当下儿童剧市场的一次“反抗”。由于两岁不到的女儿特别“挑戏”,经常要求中途退场,全职妈妈陈忌谮只好带着她“满世界找戏看”,很多朋友希望她把好戏带到国内,于是,陈忌谮担当起了国外优秀儿童剧“搬运工”的工作,之后办了个儿童剧场:“小不点大视界”。它号称“微剧场”,剧场空间最多只能容纳150人。在这样的观演空间里,艺术家近在咫尺,孩子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的动作、表情,甚至感受到艺术家的呼吸、情绪。孩子们也不需要正襟危坐,可以随意坐着、趴着、躺着,无拘无束地看戏,并且随时可能被艺术家邀请参与表演。
微型剧场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它所传达给孩子的感染力,是大剧场无法比拟的。其次,它还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孩子们可以在演出前后自由玩耍,或与外国表演艺术家合影,或坐在帐篷里看书。它还身处商场,与其他商品区之间并没有隔断,这既有利于吸引商场的其他消费者,也让看戏的观众感到艺术与生活无边界。
“小不点看大视界”国际部总监、全球儿童剧界领军人物托尼· 里奇认为,好的儿童剧——简单,包罗万象,孩子动心、父母动情。它们并不需要灯光绚丽、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可是却像一列盛载着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的火车一样呼啸而来,直接钻入观众心里,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激活了家长深藏不露的童心。
客观而言,儿童剧“烂剧”的诞生并不皆因追逐利益,一些制作者也有着良好的初衷,只可惜最后总是落入概念化、低能化的窠臼,不由自主地背负上不应承受的说教之重。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国内的学校、家长往往急于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的世界,容易拔苗助长;而国外很多家长更愿意提供孩子一个探索的世界,习惯于“静等花开”。
作为一种新型的剧场模式,“小不点大视界”也面临着绕不过的难题。首先是运营成本问题。目前,每部戏最低票价是200元,价格不菲,但由于每场观众人数也就150人,即便场场爆满,演出获得的收入还是很难与高昂的引进、运作成本相抵。其次,是原创能力的问题。单靠引入国外剧目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国内儿童剧缺好剧本,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的表演者。今年“小不点”团队将联合澳大利亚和意大利艺术家首次推出中国定制版亲子剧《魔毯》,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