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如何尽快激活存量土地?金融中心建设如何确立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新市镇建设可否引入PPP模式?如何利用协商民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最关键的是,上海该如何用创新思维引领发展?委员们议大事、谋大局,热情高涨。
土地瓶颈亟待突破
城市的发展,土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上海目前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土地约束:到2020年本市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底线,但眼下建设用地已经达到312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增量仅为61平方公里,用地总量已至“天花板”。谋划“十三五”,如何突破土地瓶颈?14位市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联名建言: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要尽快落到实处。
据委员们透露,随着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目前本市工业用地存量中有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地绩效已非常低下,大多属于落后低端产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
“为了优化调整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市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总是碰到‘没有实施细则’的‘软钉子’,进展缓慢。”好政策为何出现“肠梗阻”?多位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后发现,主要是利益分配的原因所致。
“不少用地企业反映,市政府激活存量用地的初衷虽好,政策也有针对性与操作性,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利益格局导致执行力尚有欠缺,总让人感到吃了个‘空心汤圆’。”如何让企业不至于手握好政策却到处碰到“弹簧门”和“玻璃墙”?委员们建议,要在统一思想、坚守契约精神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政策的落实,并尽快出台细则,确保新的五年发展优势。
投资建设模式嬗变
羊年岁末,上海青浦区重固镇在经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后,将整个镇域面积以“PPP模式”纳入新市镇建设的全新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批准。这个消息引发了不少市政协委员的热议。让“PPP模式”成为上海未来建设发展新常态,也成为委员们建言“十三五”投资建设模式转变的共识。
所谓“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当下全国地方债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一味依靠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传统模式走不下去了。这一切已经反复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所印证。”
汪亮、尹京苑等10多位市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指出,进入“十三五”,远郊新市镇的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加快旧城棚户改造和城市更新等,需要的资金投入不下千亿计。
“在国务院的推动下,未来‘PPP模式’必将成为我国建设领域投融资的新常态,上海未来的建设发展,也将更多地依赖‘PPP’。”委员们认为,如何总结经验形成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如何建立透明的政企合作机制,确保“PPP模式”在开发建设领域健康发展,值得上海的决策者思考。
金融中心建设加速
关百豪、孔令成和林建康3位市政协委员来自香港。“十三五”期间,上海如何与香港联动,走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棋局,是他们十分关心的话题。
“根据中央规划,2020年上海将是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时值‘十三五’规划,上海应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及构建、风险管理的法规和制定,日后一旦开放资本项目,相信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及交易主体,上海便成为人民币定价和结算中心。”
关百豪委员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上海必须建立健全的市场基础性制度,加强本土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确保货币政策独立性。
为此,3位委员建议上海引用香港金融市场基础、国际网络和金融工具,加深上海与香港金融机构互补,引入优质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而香港则可通过制度牵引、市场信号传递、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技术援助等途径,推动上海和内地金融市场提升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