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成遗址令人惋惜
朱少伟委员在提案中介绍,上世纪2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曾长期驻沪,因此分布于上海的相关红色史迹就较多。其中重要旧址有:南昌路100弄2号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1921年)、云南中路171-173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浙江北路112号的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旧址(1928年)等。
现已拆除的重要遗址有:中共中央政治局联络点即“中央办公厅”遗址、中共中央秘书处遗址、中共中央宣传部遗址等多处。
“在沪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在其存留日趋稀少的今天,进行保护的迫切性更为凸显。”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为了迎接这个重要纪念日,也为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作用,本市在切实保护、生动展示在沪中共中央机关史迹方面要有更多举措。”朱少伟建议申城建立中共中央在上海历史纪念馆。目前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正与上海历史博物馆进行共同选址,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也将明确“加快建设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中央在上海历史纪念馆可与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合二为一,即实行“两块牌子、一个单位”。
朱少伟还建议因地制宜给在沪中共中央机关遗址设醒目纪念标志,上面放文字说明并显示旧址拆除前的轮廓。“上海应推出‘探访在沪中共中央机关史迹’经典红色之旅,让游客们重睹现代革命风云。”
建议修缮渔阳里旧址
俞亮鑫委员的提案聚焦在中共创建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老渔阳里2号,“据党史专家考证,这里还是中共第一届党中央机关的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曾计划作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馆对内部开放,可见其重要性与当年被列为第一馆的‘中共一大会址’并列。”
俞亮鑫指出,老渔阳里2号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陈独秀当年的寓居之地,这里更酝酿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在此会见了陈独秀,并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6月,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毛泽东在此与陈独秀讨论过马克思主义等问题。陈独秀还在此校对了陈望道翻译并送至上海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可以说,这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密不可分,它曾是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但遗憾的是,现在这里已变为居民住宅,长期闭门谢客。”
如此重要的革命历史旧址若长期作为民居使用,在屋内烧菜煮饭,这对这一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来说,还隐藏着不可小视的安全隐患。俞亮鑫建议将这里作为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并进行红色资源的开发。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