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警察违法抓拍即时告知系统”是上海警方今年8月起推出的举措。通过将车牌图像转换成数据,在大数据平台上进行比对,找到车主联系电话,推送告知短信。11月1日起,这一系统新增一项功能,抓拍违法停车后短信即时告知。交通大整治中,从抓拍“违法鸣号”的声呐,到识别违法图像的“天眼”,上海警方通过创新“黑科技”,构建起几乎全覆盖的非现场执法网络。
黑科技
“声呐”定位乱鸣号车辆
11月6日下午2时33分许,静安区延安路华山路路口,浩荡车流中一声刺耳喇叭响起。路口附近一个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鸣笛车辆的牌照号码,执勤交警手机上接收到四组照片:鸣笛车辆的具体位置、喇叭声源模拟图、车辆近景和车牌特写。车主杜先生辩称,前面多辆车滞留在路口,可能是其他车主按的喇叭。交警马上拿出声呐技术抓拍的画面:鸣笛的车辆呈现特殊颜色的“波纹”,车牌号也清晰可见。杜先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按了喇叭,愿意接受处罚。
记者昨天从上海静安警方获悉,9月21日至11月6日,延安路华山路声呐抓拍系统共捕获到违法鸣号行为1380起,平均每天30起。一段时间下来,试点路段的违法鸣号量明显下降,车辆滞留路口的现象也得到改善。
“抓拍球”识别“黑名单”
除了声呐技术,静安交警还投入使用“移动抓拍球”违法抓拍记录仪。抓拍球的精准拍摄距离约50米,不仅拥有可转动的高清摄像头,还有自动识别“黑名单”的功能:只要把套牌车、盗抢车辆等违法车辆牌号等关键信息输入其中,它就能识别出这些特殊车辆并发出警报。
目前,8个抓拍球已在天目路、恒丰路、铁路上海站周边等路段投入使用,对于违法行为的有效识别率达到90%,日均8小时抓拍量为100余起。此外,静安警方研发的智能抓拍系统,自动识别记录多重违法行为,在全区21个路口推广,截至目前共抓拍各类机动车交通违法13.4万起,至今未发生一起投诉。
大数据
引导执法警力动态投放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整治开展以来,警方已建成使用5500余套“电子警察”设备,预计明年将建成使用1.8万套。
同时,警方不断扩展已有的电子警察功能。362个地区派出所的高清探头也被用于交通执法……这些举措,逐步构建起了一张几乎全覆盖的非现场执法网络,依托市、区两级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以及海量交通事故、道路拥堵、违法停车等数据,可以主动排查推送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路口、时段、区域,引导街面执法警力动态精准投放,解决了警力有限的瓶颈,确保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能够全天候、全覆盖、严在日常、严得长久。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