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范儿”
林明杰
■中国留德艺术家作品展现场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林明杰

  最近刘海粟美术馆的“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让我突然意识到,国内有那么多学院派艺术家、艺术史论家,曾受德国现当代艺术影响。其中不少人已很著名,只是平时没太注意他是“留德派”。

  说起到国外学习艺术,人们很容易会首先想到法国、美国等。德国在西方艺术圈好像相对“低调”。法国的浪漫气质,美国的“捣蛋”脾性,都很容易直接与现当代艺术的特征直接挂钩。而德国,它那冷冰冰的哲学思辨及其两次引发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不太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艺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相较于法国,德国在现代艺术上起步晚很多,但后来者未必作用小。譬如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虽然他出生在俄国,但却是在30岁后辞去律师职业,到德国慕尼黑学习艺术并由此开始职业艺术家生涯。他对世界艺术影响巨大的关于抽象艺术论著也是在德国发表的。不能不说,德国的哲学氛围影响了康定斯基的艺术思考,让他的艺术灵感得以条理化和学术化地表述,最后聚焦于色彩和形式如何触及人类的灵魂这一命题。他也被视为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重要先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就康定斯基的是德国,但康定斯基也两次被迫离开德国。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1921年,他又回到了德国,还加入了著名的包豪斯学院。但1933年后,德国当时的形势又一次迫使他离开,最终定居法国。

  除了大热门的康定斯基,德国还有大量杰出的艺术家影响了世界现当代艺术。只不过对于公众来说,他们的名头不像毕加索这样家喻户晓,但在艺术领域他们却是神一样的存在,如约瑟夫·博伊斯,如巴塞利兹、伊门道夫、安森·基弗、格哈德·里希特……

  晚起步的德国现当代艺术,没有人云亦云地跟在他国之后亦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中生长起来,不仅优秀的哲学传统滋养了它的艺术,其战争和苦难,曲折与耻辱,都激发了艺术家的良知和思考。它以自己不失优雅和理性的方式,突破着思想的桎梏,反思了自身乃至人类的问题。

  被德国熏陶过的中国艺术家,确实有着别样的气质。首先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散发着一种似曾相识的德国气息,而其中不少艺术家也更热衷于进行艺术思辩。在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历程中,中国比德国起步更晚了,迄今仍然处于学习、思考和摸索阶段。但愿留德的艺术家们不仅仅给我们带来德国艺术的“范儿”,还能像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们那样,进一步思考到如何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面对自己现实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开拓自己的艺术之路。有些艺术家也正是如此在做。这大概就是文化自觉了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中职风采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福彩专版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大师也耿耿于怀
德国“范儿”
少说多画?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A26德国“范儿” 2017-04-15 2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