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房子焕发新生(下)
张敏
■ 马岔村托儿所的星空墙
■ 马岔村托儿所建成后,孩子们与托儿所合影
  ◆ 张 敏

  民居建筑的文化传承

  万丽是马鞍桥村重建项目的志愿者之一。这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女博士生,在村民杨兴琼家里连续住了半年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曾发微博自嘲,曾以为建筑设计师的工作是穿着漂丽的职业套裙,戴着安全帽在高大上现代建筑里指挥,而现实却是戴着破草帽,穿着T恤衫牛仔裤,在农村与农民一起动手夯土。

  示范农宅竣工后,村民们换工协助,仅用3个月便完成了所有房屋的主体重建。由于村民互助自建,这一切的造价平均仅为每平方米150元,是当地震后常规砖混结构农宅造价的十分之一。90%的建筑材料都是免费取自本村的自然资源和震后房屋废墟,村民只需购买少量的水泥和混凝土。

  志愿者团队以照片、手绘为主,针对普通村民和农村工匠,编写出版了《抗震夯土农宅建造图册》,并在住建部支持下,免费发放有夯筑营建传统的西南农村地区,以进一步推广该项目研究成果和经验。

  设计师们为村里建了一座长达66米的桥,孩子们再也不用涉水过河上学。村民从未见过的活动中心也在村口建立起来,这是送给村民的礼物——一个弧形的双层夯土建筑。活动中心将空地围成圆形广场,村民大多是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十分契合。

  活动中心剪彩那天下午,村民们在广场中间跳起了舞,喜悦的歌声环绕在大山上空。

  项目即将结束的一天晚上,志愿者们聚集在村民杨兴琼家里,围着长桌吃老阿妈做的饭菜,端着酒杯唱起歌,援建一年来所有的辛苦、委屈甚至与村民发生的争吵,都不重要了——他们建成了“最好的土房子”。

  总有村民问穆钧“房子盖好了,什么时候刷白墙啊?”即使获得很多国际大奖后,穆钧仍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房子很结实,住着也舒服,只是……看起来还是个土的……”

  “生土就是贫穷落后”的认知,在村民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似乎也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普遍问题——农民们热衷推倒土房盖砖房,并在房子外墙上贴满各色瓷砖。

  在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民居谱系研究”和“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两个课题后,穆钧有机会从更为宽广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思考: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的命题,我们到底需要传承什么,如何传承?

  穆钧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建筑学教授吴恩融针对毛寺村无止桥的设计,飞到英国向著名桥梁结构大师Antony Hunt请教,并借用毛寺村村民自己建造的独木桥的照片,向Antony介绍当地贫困的状态。Antony Hunt先生盯着那张独木桥的照片沉思良久,对吴教授说:“其实,你们不应该来问我,你们最好的老师,是那些村民……”

  这片河床由裸露凸凹的基岩构成,村民们利用秸秆编织成筐并装满石头,放在河床上作为桥墩,上面放根木头便形成了独木桥。受Antony的启发,吴恩融团队结合村民们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重新审视了那座独木桥的优点和缺陷。最后的方案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建构逻辑,并通过替换部分材料来克服其缺陷。这个思辨过程,对于团队后来在生土建筑方面,从发掘、改良直至革新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启蒙。

  卷起裤腿就地取材

  穆钧曾在论文中写道:当我们抱怨农村房屋千篇一律时,作为专业人员的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什么选项?他们能够选择和模仿的只能是在城市里看到的一切。相比各种家电下乡、建材下乡,当前的中国乡村,更加迫切地需要引智下乡。需要各领域大量具有乡村情怀的专业人员,卷起裤腿,真正地深入农村,发挥过去乡村精英和能工巧匠的作用,与当地的村民一同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去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

  穆钧希望告诉更多的人,用生土照样能盖出美观、实用,但比钢筋混凝土建筑更加环保、生态的房子。2010年,穆钧参加了奥地利生土建筑大师Martin Rauch主持的夯土建造工作营,并于次年受邀参加国际生土建筑节,由此对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有了更深认识。

  穆钧受邀第一次在法国介绍灾后重建经验时,台下一位法国老人湿润了眼睛,“没想到中国农村是这样的现状,还好有你们这样一群人。”穆钧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中国,还有王澍、张永和、华黎等先锋建筑师,在现代夯土建筑领域有一系列成功的实践。

  每当被问及传统夯土和现代夯土的差异时,穆钧习惯拿布料来做比喻:传统夯土就像土布,随着聚酯纤维的发明,“的确凉”布料一度风靡全国。今天,兼具两者优点的纯棉制品深受欢迎。现代夯土正是穆钧努力研究的生土类“纯棉制品”。

  现代夯土根据原状土土质特点,添加相应比例的细砂和石子,通过含水率的控制和基于机械的强力夯击所带来的物理作用,使得干燥后形成的夯筑体的力学性能,以及耐水、防蛀、防潮等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甘肃省庆阳市马岔村援建时,志愿者们都喜欢看星空,这也为他们带来了灵感。马岔村托儿所两侧土墙交会处是一个幽暗的角落,设计师们在墙体内部夯进数十根直径不等的亚克力棒,阳光从中穿过,在厚实、幽暗的土墙角落里,营造出戏剧化的星空效果。“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对这个土房子产生更多的兴趣与情感”。

  在一份介绍马岔村项目文本的末尾,除了设计团队、项目管理以及项目赞助方,穆钧还附上了37位村民、92位志愿者名字——参与共建的村民名字,排列在志愿者名字之前。

  穆钧一直牵挂着马鞍桥村。他听说,马鞍桥村上游将建水电站,村子在淹没区内。那些承载着许多理想的夯土房子,得过许多国际大奖的最好的土房子,将默默地化成泥水,融入水库,重归自然。

  摘自《中国青年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土房子焕发新生(下)
玄机无界
现场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5土房子焕发新生(下)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