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金融城/家庭理财
     
本版列表新闻
收益期望值过高 专业知识显缺乏~~~
收益期望值过高 专业知识显缺乏~~~
收益期望值过高 专业知识显缺乏~~~
收益期望值过高 专业知识显缺乏~~~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益期望值过高 专业知识显缺乏
部分公众理财意识不够理性
金旻矣
  你在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是否理性?金融机构理财师,你知道怎么辨别吗?本周,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和上海金融理财师协会,联合发布了“公众金融理财行为社会调查报告”,聚焦公众金融理财的规律、特征和风险防范。报告显示,仍有不少公众对理财产品信息不了解、风险意识欠缺,而专业金融理财师也有缺位。

  对理财收益期望值过高

  本次调查的样本数2009份,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群体。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越低的公众对自己的理性金融理财意识越自信。有80.2%的60岁以上者对自己的金融理财意识非常自信。然而有趣的是,60岁及以上的老人、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者及2000元以下的低月收入群体,虽然自认为理财意识很理性,但在买产品前,对其风险、期限和收益率并不是非常了解,与自我认知存在差距。

  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期望值集中在5%-10%,甚至有部分群体(18-25岁和36-59岁、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及20000元以上)的期望值高达10%以上。但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太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期望值,这揭示了部分公众的理财意识不够理性,甚至“盲目乐观”,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缺常识识别专业理财师

  调查还显示,有21.5%的公众不清楚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信息,主要集中在高年龄段、低学历、低收入和商业服务业职员等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好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专业理财师的推荐,是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有近半数的人群无法识别理财师是否专业或有资质,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理财师应在个人标牌上注明,或出示理财师资格证。

  加强教育提升公众“财商”

  调查者建议,应加强公众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让理财产品简单易懂可辨。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应开展社会公众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让公众了解产品主体、资金投向、风险等级、收益规则等。

  同时,消费者对优秀理财经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金融机构应大力培养信得过的金融理财师队伍,建设团队及后备人才队伍,为老百姓的钱袋子提供指导。金融理财师人才建设应延伸到高校,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另外,建议金融机构在发售理财产品时,应给出最高和最低收益率的实现概率,避免产生误导。有条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尝试“智能投顾”等网上投资工具的推广应用,或运用第三方平台进行客观评价,让老百姓放心理财。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部分公众理财意识不够理性
自由行跟团游哪个更经济
事情正在起变化
投资思维买入 投机心态卖出
新民晚报金融城/家庭理财A23部分公众理财意识不够理性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