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著名网站针对明星偷情、吸毒、爆粗口问题,曾刊载过一篇文章称,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娱乐圈中有的明星表面看似老实,实则“无恶不作”;有的明星则看似豪放,私底却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小S,其豪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她的私生活却非常低调;任达华,现实生活中简单又健康,工作之余除了陪伴家人外,更多的时间便是玩摄影;吴彦祖,现在的太太,是相恋八年于2010年步入婚姻殿堂的Lisa……限于篇幅,不再列举。
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的确很难琢磨。言行一致是一种赞誉;心口一致,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增广贤文》编撰者把这种困难,比喻为画家画老虎骨头,想来有深刻的生活经验。
这种说法,说明人之间相互了解之难,但问题在于,它没什么用处。它告诉人要防备坏人,但怎么防备,却没有下文,还得靠自己去琢磨,所以说了等于没说。
做一件事情之前,一个人心里怎么想,是一种动机。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别人的动机很重要,但猜错别人的动机,更为常见。
在《三国演义》中,疑心重重的曹操就经常猜错别人的动机。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路上投宿于老朋友吕伯奢家中,晚上吕伯奢的儿子磨刀杀猪,准备盛情款待曹操一行。但曹操一听到磨刀声,误以为吕伯奢要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一家。但后面的事实证明他杀错人了,曹操尴尬之际,留下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的名句。当然,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句话是不是曹操说的,可以存疑。
猜测别人的动机,猜对了是好事;猜错了万劫不复。曹操杀华佗,照样是乱猜别人的动机所致。
所以像曹操这样,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发挥到极致,结果就是处处防备别人,一旦手上有权,往往大开杀戒。这些人一开始是防备别人,后来当防备别人成为一种习惯,自己往往也变得老奸巨猾。凝视深渊久了,自己也变成深渊。
儒家讲究一个“诚”字,《增广贤文》也在宣扬儒家思想。可是在这句话里,可曾见到一丁点“诚”?
因为动机实在难测,所以现代法理都不把人的心理活动视为犯罪行为,以往那种描述某人做事“动机不纯”的说法,被视为是反法治的,在正式的现代语言交流中,已经逐渐消失。在分析社会现象和国际关系时,以动机来揣测结果,往往被视为“阴谋论”,这是有道理的。
但人必须交际,不交际何以成人?交际的手段,只有行动和语言是确定的信号,心理活动支配着语言和行动,如果明白别人的心理活动,则交际成本大为下降。
如何发现人的心理活动,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往往都把它寄托在神秘主义的一些知识上,比如相面揣骨、生辰八字、占卜等等,西方则有星座学等等,以此预判人的心理活动和动机。
但近代以来科学的昌明,使心理活动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它还逐渐有了实验规范,有了数据分析,神秘莫测的心理活动,逐渐被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当此之时,“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种前现代的教诲,还有多大实际意义呢?不管从伦理道德,还是科学精神出发,这样的教诲,已成为时代的绊脚石。我们可以知道先人们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但如果要用它来指导现时生活,那就是刻舟求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