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来到一座东北省会城市,站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总觉得视野里缺失了一些鲜亮的色彩、一道漂亮的风景线,不能习惯。稍一迟疑便能想到:缺少的,是在北京上海已满大街皆是的共享单车。
鲜黄亮橙浅蓝新绿……各色共享单车对于京沪广深等不少城市来说,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街头巷尾铺开,成了城市空间中难以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城市里的不少游客与居民来说,已是观光和日常通勤行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虽然它出现在街头还不满一年时间,但我们对共享单车的习惯与依赖,显然已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这两年我们都热衷谈论和提倡的“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算得上是其中最直观、最轰轰烈烈的爆款,速度迅猛到多数人都猝不及防。前几个月刚注意到它带来的便利,赞叹于它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神奇功效,马上就发现了与之相伴的停放无序、损坏严重、投放过猛过滥、分布不均衡、法律规章缺如、违法责任不清等问题。虽然寻求解决的努力已有不少,比如人行道旁划出了更多的自行车定点停放处,同时也有了禁停区域与违法车处置程序和堆放场;车辆集中的换乘枢纽、商街增设了专职提示和整理共享单车的管理员;运营企业加大了巡视收集违停、损坏车辆的力度;这一周,静安区等地还开始试点设立电子停车栏,用技术手段约束消费者,一旦乱停放将无法锁车、也不能完成用车手续……但是总体而言,解决之道尚未完全找到,几乎所有一线城市都已陷入因社会文明素养差、公共意识缺如而起的种种“共享单车之烦恼”。
不止于此。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像是一条意外游来的“鲇鱼”,给既有城市秩序、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与问题,不过是刚起了个头。随着越来越多的摩拜、OFO、小鸣行驶上路,你会发现上海的道路资源必须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重新划分比例,“非驴非马”的助动车也到了重新界定的时候,不少路段的通行规则、交通信号和标志设置需要再做测量调整,占用非机动车道来缓解“停车难”的马路停车场是否设置合理也需要重新考量,骑车人对于交通法规的学习掌握和遵守习惯也该提上议事日程……否则,我们可能很快就要面对更多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更多缺少判定依据的纠纷与争议。
共享单车改变了城市人的出行方式,还会带来个人消费范围、消费行为的调整变化,意味着城市商业设施分布和居住区布局规划的相应变化;色彩鲜亮耀眼的单车们成了路途街道间的日常风景,城市的每一处公共空间都需要从现在开始,将它们作为环境设计里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更进一步地,共享单车的存在和广泛使用,也必然会带来原本习惯于“私吞”、“独占”的人群的群体心理嬗变——将共享单车的个案处理好了,或许我们这个文明素养参差不齐的城市,就能顺利实现一次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速飞升呢。
科技大势浩浩汤汤,经历眼前的纷乱、白热竞争,共享单车业的平衡有序发展时代即将到来。放长眼量,它更像是一次小考和现实挑战,谁能真正理清共享单车时代的新城市面貌与需要,哪座城市能率先规划出新的城市空间格局、探索出共享共建的社会管理模式,就能占得先机,成为新发展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