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描绘的是柳絮飞舞的景象,用来写照近期申城街头飘洒的梧桐树“果毛雨”,也很贴切。每年4月起,申城不少道路就开始下起了梧桐树“毛毛雨”。虽然梧桐树果毛是很正常的植物生长现象,却给体质过敏者和住在沿街的人带来了不少“浪漫的烦恼”。
梧桐树 33万株7成在市区
家住杨浦区的王女士,每天都要去位于永吉路的幼儿园接送孙子。前几天,她一走到那条种满高大梧桐树的马路上,就被劈头盖脸的“毛毛雨”害得不轻,又打喷嚏又咳嗽,皮肤上还起了一些红斑。听小朋友说,这些黄褐色的“小伞”飘到操场上,惹得不少小伙伴鼻子痒痒的。
根据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的统计数据,上海目前约有行道树110万株,其中梧桐树约占30%,即约33万株。而这33万株梧桐树,大多集中在市区,内环以内的中心城区,梧桐树比例约占70%,一到四五月,梧桐树“毛毛雨”似乎一夜间就在全城爆发。
修剪法 对高大树作用有限
梧桐树的果毛,与它的果实相连。在一定温度下,果球就会炸裂吐絮,果毛带着果实随风飘散,也是一种繁衍的手段。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许晓波告诉记者,控制梧桐树果球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无果品系的选育、树冠嫁接、修剪及药剂、激素处理等控果方法。而在现阶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靠修剪。因此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的冬季修剪过程中,工人都会在不破坏树木的情况下,将梧桐树的多年生枝条剪短,使得结果数量减少,从而使果毛减少。
不过,这种“剃头法”对15-20米以下的梧桐树较有效果,但对树龄数十年、高度达15米甚至20米以上的梧桐树,由于树冠太高,修剪工人爬不上去,再加上交通繁忙,车流较大,就很难靠修剪达到去除果球的目的。在瑞金路、衡山路、复兴路、曹杨新村等地,梧桐树的“年龄”都达到了四五十岁甚至更老,这种方法很难奏效。
喷洒法 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去年飞絮季,本报曾报道过针对部分地区的杨柳飞絮,绿化部门通过对树干注射“抑花一号”试剂进行“节育”,可将杨柳飞絮量有效减少90%。那么,针对梧桐树,有没有类似的“节育”技术呢?
许晓波表示,自从前年开始,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已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研究一定浓度和配比的激素,使花粉粒不能够正常形成,以达到使其结果数量下降、果球萎缩的效果,从而减少果毛。目前,产品已研发成功,在本市一条路段进行了小规模试验,效果还不错,能够有效减少50%的果毛。
既然如此,为何不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应用?许晓波表示,与“抑花一号”不同,这种为梧桐树“节育”产品的用法,并不是通过给树干“打针”,而是通过向树冠喷洒来达到目的。在此过程中,产品中含有的一种除草剂成分会挥发到空气中,可能会对环境或人体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便是管理部门迟迟不愿意将其推广到街头绿地的最重要原因。近年来,本市已经绝少采用喷洒的方式对树木进行处理,如果一定要在飞絮和环境中做选择,环境保护更重要。
精细化 探索对症下药方法
那么,是否能将这种激素也做成注射试剂呢?“不同胸径的梧桐树,便用的药量都不同,试剂浓度配比也不同。对于试剂的精度要求,相对杨树、柳树来说更高。现在我们在和企业探索,是否可以按胸径20厘米以下、20-40厘米、40厘米以上的梧桐树制产不同的试剂对症下药。但是,不仅药量多少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试剂从研发到推广,也需要时间。”许晓波坦言,梧桐树这种更“娇贵”的特性,考验着企业的科研水平,也考验着绿化部门“绣花式”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而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本市相关部门也希望市民能对此给予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