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适应性强、遮荫效果好、耐修剪,因此在上世纪,上海街头行道树绝大部分都种梧桐树。”许晓波介绍,选择行道树是一门学问,要根据每个区域不同的立地条件来“择优录用”。比如,在地下有管线、空中有架空线、沿街建筑较密集的道路上,其他树种很难成活,梧桐树的表现就很抢眼。
同时,能“当选”为行道树的树木,必须高大茂盛,还得抗干旱、抗逆境,不能太“娇贵”。因为有时行道树会遮挡住公共设施或居民楼,必须不断修剪。而有的树如广玉兰,虽然漂亮高大,但一修剪就会影响长势、伤了元气。
此外,对于上海的气候而言,最好是种落叶树。夏天绿叶遮天蔽日,冬天叶子落光,暖暖的阳光可以洒落下来。从这一点来讲,目前占行道树较大比重的常绿树种香樟,其实并不太适合上海。绿化指导站曾经有一项很有趣的发现,在本市东西向的道路上,只要种植香樟,接到的居民投诉就多。原来,东西向道路上的住宅楼,南北阳台是面朝马路的,香樟冬天不落叶,室里光线不佳、阳光不好,居民投诉就多。而这些路段的香樟经过修剪,要么长歪,要么长残,很是难看。
不过近年来,本市郊区新开辟的道路上,一些新品种的行道树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行道树的“生力军”。不仅无飞絮烦恼,还能同时满足夏天遮阳、秋天变色、冬天透光的要求。
这个趋势,从绿化部门的林荫道创建命名中也可寻到端倪。在2013年以前,本市创建成功的林荫道,绝大多数都是梧桐树。但到2013年以后,林荫道名单上,渐渐加入了银杏、无患子、栾树、朴树的身影。这一趋势,在郊区尤其明显,比如闵行区都春路的栾树、松江思贤路的朴树等,都渐成气候。
专家表示,正因为郊区地广人稀,道路往往都是“多板式”的(即拥有人行道、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两侧隔离带和中央隔离带),立地条件更好,因此能选择的行道树品种就更丰富。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