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大哥周志明从1984年分田到户时就开始种西甜瓜。那时,祝桥和整个南汇沿海一带都以种植粮棉为主,8424西瓜也还没从新疆引入上海。老周是祝桥第一个瓜农,没有师傅教,全靠动脑筋。如今,南汇西甜瓜都住进了钢梁大棚,33年前,老周的四亩“伊选”西瓜住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毛竹矮棚。现在看着简陋,当时却在南汇引起了一股参观潮。到了1987、1988年,老周种的西瓜已经代表祝桥连续获得两次上海市金奖。
上世纪80年代,西瓜是个稀罕物,一千克的田头价就能卖到六七元钱。80年代末90年代初,弟弟周国民也弃工务农,跟着大哥种瓜。1991年,他们高价购买日本进口的伊丽莎白种子,开始种甜瓜,并且在有了优质品种西薄洛托甜瓜之后,又大面积改种西薄洛托。天道酬勤,他们的20亩甜瓜地,一年就有20万元的收成。
1994年,周志明还做起候鸟,远走云南种甜瓜,利用当地气候温暖的特点,巧打时间差,在早春就让上海市民吃上了软糯多汁的甜瓜。当地人认识甜瓜后,跟着老周足足种了11年。
33年过去了,周氏兄弟依然没落伍,样样走在前面。去年,他们率先加入了浦东农协会牵头成立的浦东甜瓜品牌合作联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商标”这“六个统一”,让南汇甜瓜成为了标准化的农产品。
就拿施肥来说,最早没有化肥农药时,西甜瓜都是自然生长。后来有了化肥农药,用多用少全凭农户手感。现在,农协会和联社规定所有成员合作社和农户都要用饼肥、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定期检测药残,种植才又开始“返璞归真”,让市民吃得更加美味放心,同时,瓜农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实现农民和市民的双赢。
种了这么多年瓜,老周说,品种、技术和包装都变了,对种植的初心和韧劲从来没有变,所以,兄弟俩种植西甜瓜的面积已达到两三百亩,带动农户二三十家,“瓜王”招牌依旧锃亮。本报记者 孙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