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祝桥“瓜王”:返璞归真别样甜
孙云
  天气渐热,正是甜瓜上市好时节。近日,记者来到浦东祝桥镇红三村的周兰家庭农场,只见那白皮胜雪、绿瓤如翡,西薄洛托和玉菇这一对甜瓜“好兄弟”在棚里“列队”整齐。用当地赫赫有名的“瓜王”周氏兄弟的话来说,他们种瓜33年,过去的瓜是“东藏西躲”,歪歪扭扭,如今这瓜藤仿佛被木梳梳理过,结出的瓜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浦东甜瓜合作品牌联社的老法师点评了一句:“瓜藤整齐可不仅仅是长得好看、徒有其表,而是田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周氏兄弟连连点头,作为当地最早种西甜瓜的农户,如今这瓜与过去真是大不相同。

  65岁的大哥周志明从1984年分田到户时就开始种西甜瓜。那时,祝桥和整个南汇沿海一带都以种植粮棉为主,8424西瓜也还没从新疆引入上海。老周是祝桥第一个瓜农,没有师傅教,全靠动脑筋。如今,南汇西甜瓜都住进了钢梁大棚,33年前,老周的四亩“伊选”西瓜住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毛竹矮棚。现在看着简陋,当时却在南汇引起了一股参观潮。到了1987、1988年,老周种的西瓜已经代表祝桥连续获得两次上海市金奖。

  上世纪80年代,西瓜是个稀罕物,一千克的田头价就能卖到六七元钱。80年代末90年代初,弟弟周国民也弃工务农,跟着大哥种瓜。1991年,他们高价购买日本进口的伊丽莎白种子,开始种甜瓜,并且在有了优质品种西薄洛托甜瓜之后,又大面积改种西薄洛托。天道酬勤,他们的20亩甜瓜地,一年就有20万元的收成。

  1994年,周志明还做起候鸟,远走云南种甜瓜,利用当地气候温暖的特点,巧打时间差,在早春就让上海市民吃上了软糯多汁的甜瓜。当地人认识甜瓜后,跟着老周足足种了11年。

  33年过去了,周氏兄弟依然没落伍,样样走在前面。去年,他们率先加入了浦东农协会牵头成立的浦东甜瓜品牌合作联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商标”这“六个统一”,让南汇甜瓜成为了标准化的农产品。

  就拿施肥来说,最早没有化肥农药时,西甜瓜都是自然生长。后来有了化肥农药,用多用少全凭农户手感。现在,农协会和联社规定所有成员合作社和农户都要用饼肥、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定期检测药残,种植才又开始“返璞归真”,让市民吃得更加美味放心,同时,瓜农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实现农民和市民的双赢。

  种了这么多年瓜,老周说,品种、技术和包装都变了,对种植的初心和韧劲从来没有变,所以,兄弟俩种植西甜瓜的面积已达到两三百亩,带动农户二三十家,“瓜王”招牌依旧锃亮。本报记者 孙云 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又到四月“漫天雪” 柳树打针治飞絮
沪上最大茶园开采“上海本帮茶”
金山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享补贴
祝桥“瓜王”:返璞归真别样甜
张庙“老街·新居” 市民文化节明开幕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祝桥“瓜王”:返璞归真别样甜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