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78年前“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难民,专家呼吁
抢救老建筑 建立饶家驹纪念碑
王蔚
  本报讯 (首席记者 王蔚)今天是“上海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区)开放纪念日。岁月流逝,昔日难民区的老建筑已日渐凋零。沪上史学家发出呼吁,抢救老建筑并加以修存,建立纪念碑,让人们永记上海这座城市曾经的苦难历程。

  今天,一枚饶家驹纪念章也首发面世,以表达对这位在淞沪抗战中向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国友人”的感激之情。饶家驹1913年从法国来到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积极救助难民,在租界开办收容所。当看到还有大量难民集中在南市时,他设法在中日斡旋,说服双方同意划出一片供难民居住的区域,这便是南市难民区。这块区域东西北三面以民国路(今人民路)为界,南面以方浜路(今方浜中路)为界。南市难民区自1937年11月9日正式开放,到1940年6月30日结束,坚持了两年零八个月,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

  近日,沪上一批抗战史专家及中外史学家聚会上海师范大学,共同缅怀饶家驹为上海人民所做的贡献。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师大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说,作为“中国之友”“难民之父”的饶家驹先生,以他的博爱、智慧与坚韧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战时平民保护区。由他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平民保护成为国际法。

  上海曾是二战中保护难民最出色的城市,不仅有南市难民区,还有犹太难民保护区,但如今,南市难民区的老建筑已日渐凋零。因此,保护这些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见证,正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与会的中外学者呼吁,应该抢救当年难民区的建筑并加以修存,建立纪念碑,供人们了解和瞻仰,以永记上海曾经的苦难历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财经新闻
   第B08版:财经新闻
自觉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最终落在共享上
步行道 骑行道 动物还有爬行道
秋风瑟瑟 落叶纷纷
生态“绿道” 发展“绿色”
抢救老建筑 建立饶家驹纪念碑
工作再忙也要留出时间给科普
汽修厂喷漆味熏得居民只想吐
每个智障孩子心灵之窗盼开启
8个敦煌石窟即将“移师”上海
报头
美国版一版要闻A01抢救老建筑 建立饶家驹纪念碑 2015-11-09 2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