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张洁华在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一干就是20多年。她创建的“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项目,被誉为国内自闭症教育经典范例;她的“自助教育”理念,重新定义了特教管理制度的内涵;她主导了“医教结合”模式,开启了特殊儿童复建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在这位上海市特级校长眼里,智障孩子是一群天使送来的礼物,他们的世界里蕴藏着一座座稀有矿藏,只要用真爱打开心灵之窗,他们的生命便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华。
4年编出了128册教材
培智学校接收的,是除聋、盲外的残疾学生,有智障的、患自闭症的、脑瘫的,也有多重残疾的。他们中有的连吃饭、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这样的孩子怎么教?
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张洁华大胆地提出了“自助教育”的理念。她拟定课程方案,带领团队整整忙了4年,持续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把一本14页的大纲变成一套共128册的“7-16岁中度智障学生课程教材”。如今,这套教材已被全国60余所同类学校采用。“每本教材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上面的插图,全是老师画的。”张洁华骄傲地告诉记者。
最初,学校里只有一位特殊教育毕业的老师,教师没有一个是大专毕业生。她下了死命令:必须读出大专以上文凭。如今,她带领的教师团队,人数不到40,其中6位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7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21名教师荣获过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金爱心教师等市、区级荣誉称号。
送教上门一个不能少
学校有一批重度残障的孩子无法到校上课,无论他们住得多远、天气多么恶劣,张洁华和老师们始终坚持送教上门。“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对学生的承诺。有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心生弃意。张洁华却无比顶真。听说一个孩子被父母扔给老人不闻不问,脚趾骨折的张洁华拄着拐杖,硬是找到孩子父亲单位,好言相劝终于把对方说动……张洁华认准一个理:“既然他是一个人、是一个适龄儿童,就应该接受教育。”
“有的孩子刚进校门时,连吃饭都要喂,但我们动了许多脑筋,从提供辅具开始,直到他自己拿起勺子,那一刹那会感觉兴奋,由衷地兴奋。”张洁华说。她告诉老师们,从事这份辛苦的职业,并不只是一味付出,“当我们让学生有了发展,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发展。如果认认真真去做了,我们会发现,我们得到的也许比付出的要多得多。”
医教结合启希望之门
在张洁华的不懈努力下,2010年3月1日,宝山区脑瘫儿童的希望之门首先开启。康复医生第一次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实现了教育与康复的无缝对接。2011年3月1日,宝山区自闭症儿童的希望之门再次开启,上海市首个公办自闭症训练中心在培智学校诞生。
老师们用爱心点燃了智障生的智慧火花。小钟,这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不但出了个人画册,还两次走进上海教育电视台讲述她的精彩故事;小丁,从一个羞涩的男孩成长为宝山电视台、学校电视台、广播站的金话筒;小莉,一家三口全是残疾人的孩子成了上海特奥巡演的明星;晶晶,能识别男女厕所的标识了;灵灵,会自己整理书包了;小星,迷路后会主动向民警叔叔求助了;孩子们走进上海音乐厅、大剧院,用歌声和舞姿展示快乐生活……
本报记者 郭剑烽
【记者手记】
一个也不能少
对一位教师来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桃李满天下。可是,如果面对的是一群中重度智障、自闭症、脑瘫儿童呢?如果20多年不断地面对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孩子呢?
宝山区培智学校校长张洁华给出的答案是微笑:“既然他是一个人、是一个适龄儿童,就应该接受教育。”正是怀着这种“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她开展“自助教育”“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用爱和智慧打开了一个个特殊孩子的心灵之窗,许多孩子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顺利融入了社会。更为不易的是,张洁华带出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全校总共不到40名教师,其中21名教师获得过市、区级荣誉称号。
残疾人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科学怎样先进,经济多么发达,时代如何进步,都无法避免残障儿的出生。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医疗康复;拥抱他们,让他们获得合适的教育;创造条件,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表征,也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