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建走进2019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接听市民来电,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徐建介绍,将对标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知重负重、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上海水务发展新跨越,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添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提供高品质供水服务
“夏令热线搭建了一个能够直接倾听、解决市民群众诉求的平台。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真正解决市民涉水‘急难愁’。”徐建一走进接线现场就表示,要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徐建介绍,截至8月4日,上海今夏高峰供水日均供水量839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7月30日,37.9℃)907万立方米。高峰供水以来,全市自来水服务工作经受住了考验,供水服务总体平稳有序。面对之后仍有可能出现的持续高温和即将举行的第二届进博会,徐建表示,将继续加强水质监测,发挥在线、现场、实验室三级联动应急监测体系功能;强化工程建设,强化供水调度运行管理,强化应急处置;发布行业新标识,统一服务窗口硬件标准,打造优质服务新体验,软件硬件多措并举,提升全过程管理水平和供水服务水平。
“聚焦‘最后一公里’,是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的关键所在。”徐建表示,围绕2020年底前供水企业全面完成上海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移交接管工作的目标,上海水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2.2亿平方米已改造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移交接管工作,上半年完成接管面积1300万平方米,累计接管1.6亿平方米。
以“苏四期”为引领
“今年的消黑除劣工作主要以‘苏四期’工程为牵引。”徐建介绍,目前苏州河支流劣V类水体比例由2018年底的20.6%降至17.6%(5月底水质监测)。以此为引领,全市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雨污混接改造、打通断头河、沿河违建拆除等工作有序推进。截至6月底,全市共消除劣V类水体4329个,全市劣V类水体比例由2018年底18%下降至9.3%。
虽然,随着水环境整治走向深入,制度创新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徐建表示,上海水务部门初心不改,将继续围绕实现“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8%、河湖水面率达10.1%”的中期目标苦干实干、攻坚克难。
对于现存的劣V类水体,徐建明确,要逐条找问题、定目标、排任务、上措施、明责任,实行挂号销项。同时,将加紧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加快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并强化落实河长湖长履职制度,深化实施通报问责机制。
“李强书记多次强调,‘治水护水没有局外人’,我们始终坚持开门治水”,徐建告诉记者,市河长办推广“党政河长+民间河长+河长助理”的河长制2.0版本,已累计设立民间河长5200余名,吸纳各类治水管水志愿者近4万名。
接下来,将继续完善企业河长、部队河长、校园河长、名人河长等民间河长、志愿者队伍建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学生及关心河湖管护事业的群体对河湖治理监督和评价;继续开展“最美河道”“优秀河长”系列评选活动,建设一批经得起市民检验的美丽河湖。
下好长三角“一盘棋”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水务部门也在编制有关行动方案。“水的流动性决定了跨界治水势在必行”,徐建表示,“要下好下活跨省市河湖治理‘一盘棋’”。
目前,围绕淀山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两省一市合作开展了188条段省际界河治理(初步形成“一河一策”),并与上游省市深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联防联控合作。下一步,长三角将进一步统筹防洪除涝、供水水质等涉水管理各类标准,探索建立综合性的水务协同机制,配合流域机构统筹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相关省市共同制定淀山湖联保专项治理方案,谋划长江和太湖流域水资源战略合作。
同时,将持续完善水量水质监测及信息共享,建立全流域水源保护预警体系和跨省级行政区应急水源一网调度体系,健全省际涉水联合执法,推进吴淞江工程和太浦河后续工程等流域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区域河湖品质。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