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余件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作品以及相关的构思草图、创作中稿等整体亮相,其中绝大部分是“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签约作品,也有一部分是中华艺术宫的收藏作品,70%以上第一次亮相。油画《春风雨露——毛泽东和上海文化名人》《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国画《重燃都市之光——陈毅市长指挥抢修杨树浦电厂》《旧貌变新颜——建设中的肇嘉浜》等展现了上海从新中国成立起,从艰难困苦到转型发展、再到辉煌壮丽的历程,艺术而又真实地反映了70年来,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年的“时代风采”采取了向作者定题材的签约创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美术家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感受时代气息。因此展出的作品多采用新的视角,用图像来展现新时代的上海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其恢宏浩瀚涌动于宣纸、画布上,从小切口中打开了大时代的生活画卷。
艺术家张培成接到的创作主题是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然而他的选择是练功房里的11位舞蹈演员自由欢乐的舞姿。张培成说,他的作品里,人物的平面描绘以及散点式视点的选择,都是传统中国画的形式,然而背景中的树,又是现代的渲染手法。在艺术心灵的奔放和时代的面貌之间,有着别样的平衡。
再以巨幅布面油画《触屏》为例,它正是基于如今虚拟技术对幻象世界的不断塑造而“生成”的。青年艺术家王煜宏以机器人视角,运用“画中画”的形式重组了15组非遗图像——形意拳图像、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蒋道银修复高古瓷的场景、扬州面塑图像、海派旗袍图像、雕版印刷图像、嘉定竹刻、龙舞、评书(锣鼓戏)、成都糖画、杂技等均“分屏”在画面上展开。“我的表现手法是在以油画写生、传统纪实、现代信息符号等进入画面的同时,要求造型自然、色彩纯粹、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以准确的手法切入主题,描绘出非遗图像和历史文脉的传承。”王煜宏说。多屏的非遗图像绘画背后,是以德国画家里希特般的虚化手法处理为背景的“大世界”。从西方到东方,从传统到现代,意味着我们不断寻找在未来世界途径中中国文化脉络的渊源。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