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自组委会获悉,本届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将贯彻“精准化分龄定位,精细化分层设计”的宗旨,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大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从业者这三大人群的不同特点推出“高定”——高品质的艺术演出、亲民的导赏讲座、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
与此同时,联动沪上各级校园、艺术机构,走入约60处校园与文化场馆,为学生、市民观众呈上40项共100场的精彩活动。
定制多元艺术体验
观剧团、艺趣社、亲子营是“艺教板块”的三大品牌。
面向高中、大学生的“观剧团”,今年以“爱说敢作”为口号,继续鼓励在校学生观戏之余勤于思考、善于评论。从约650份有效报名中遴选出的约300名团员,将按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三大艺术门类分组,在王勇、朱洁静、喻荣军等一批艺术家、专家的指导下,观摩艺术节的所有演出。
艺术节将邀请相关演出节目的艺术家参与观剧团的各种沙龙、导赏、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学生以青年视角和语言对剧目评分评论。票选出本届艺术节“最受青少年期待”的剧目,评选出“青评果”推荐剧目,让青年学子的声音成为艺术节的一部分,为艺术传递年轻力量。
针对中小学生的特别活动“艺趣社”,今年举办的第二季“慧画无限”公共美术活动,将走出校园,把艺术体验融入城市空间,特邀艺术家与来自全市13个区的中小学生组成四大战队,共同酝酿创意,为宝山智慧湾科创园、徐汇港汇恒隆广场、杨浦东方渔人码头、普陀M50文创园区等城市地标度身定制公共艺术作品。
面向幼儿及亲子家庭的“亲子营”,以“在‘艺’起”为主题,希望让艺术教育深入家庭,让小朋友和家长能够在艺术节“内场观赏艺术,外场体验艺术”。艺术节将在长江剧场、世博会博物馆WE剧场,奉上3台适合幼儿和家长共同观摩的优秀剧目:澳大利亚DeBase剧团带来的肢体剧《和谐小姐与鲁莽先生的协奏曲》、《着急与等待》以及加拿大五人铜管乐队带来的《音乐的历史》。
“文教结合”深耕源头
在“文教结合”机制的引领下,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补充,艺术节除了培养“未来观众”之外,也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上海在校学生艺术教育课堂的延伸。进校园、进剧院板块辐射全市近50个校园、10个艺术空间,针对各个年龄层在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策划组织多种类型的演出和艺术教育活动。
一方面,从自身优质资源出发,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引领。如邀请石春轩子工作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音乐会”演出,演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唱响主旋律;在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邀请师生参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歌剧作品主题导赏活动等。
另一方面,配合学校艺术教育重点,做好输送。例如,邀请中国台湾原声合唱团走进沪上合唱特色学校,开展交流演出;邀请波兰格旦斯克芭蕾舞学校进入舞蹈特色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演出和舞蹈教学工作坊。
同时,为让学校艺术教育建立稳固的资源平台,艺术节持续举办“一带一路”艺术教育联席会议,扩大艺术教育的朋友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专业院校、艺术节庆、艺术团体将在艺术节期间相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沪上相关学校和艺术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同讨论“文明互鉴与艺术教育养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理念和手段上的借鉴。利用会议举办的机会,大师班、专家对谈等活动也将走入校园,为艺术教育教师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