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想不到一下飞机,蒋就反脸,张学良被“军事公审”,投入陆军监狱。于凤至在“易帜”之后曾拜宋庆龄母亲倪桂珍为“干妈”。她期待宋家去向蒋介石说情,求助宋氏兄妹保释,可这时正值蒋介石恼羞成怒之时,宋、蒋本是一丘之貉,她的恳求很快就表明是不现实的。蒋介石先判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而后又以“严加管束”为名,实行长期囚禁。起初,于凤至为了避祸,把二子一女带到英国去住。她的学生,每逢得到张学良将军的情况,就急速写信告诉于凤至的一家。1937年1月至9月,于凤至从她的学生那里获悉,张学良被押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她立即赶到溪口探望。自此辗转各处,于凤至伴张学良在监狱里度过三年,张学良感到自己自由无望,为了替于凤至与孩子前程着想,1940年经蒋批准,张学良劝说于凤至携着儿女,由她的学生、亲友护送,避入美国。
张学良遭到蒋介石处罚,于凤至心情忧郁,1938年至1947年间,张学良被辗转移送到明朝理学家王守仁讲学的地方——贵州修文县的阴明洞。尽管蒋介石企图使张学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于凤至身居美国,也能透过警卫森严、特务密布的国民党监狱,从她的学生那里了解到有关张学良的生活情况。她把一腔恋情深埋心底。她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孤寂和凄苦,她把自己的精神和希望,寄托于未来。她在美国除了尽力参与华侨子女的教育外,还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
1956年,张学良失去自由二十年,蒋介石在于凤至的学生、张学良的旧部属,以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强大舆论压力下,终于被迫同意于凤至派的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博士赴台湾拜见张学良。而于凤至自1940年抵达美国定居后,张学良在狱中一直是由赵一荻伴同。1964年,于凤至在她几个学生的影响下,为尊重张学良与赵一荻二十余载患难与共的生活所凝结成的真挚友情,忍痛割爱,提出了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让张学良与赵一荻举行婚礼。
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相继作古之后,晚年的张学良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可对桑梓的思念毕竟是人之常情,暌违大陆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张学良更是如此。在年届耄耋之际,他回大陆探访的愿望格外强烈,尤其是希望再回到东北走一走、看一看。大陆方面也为张学良的大陆之行竭尽全力,做了周到、缜密的准备,曾特意派遣其东北军前下属吕正操携带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亲笔函前往美国联系接洽,当面向其转达邓小平等领导人对其大陆之行的殷切期盼。但是张学良回大陆探访的愿望被台湾当局一口回绝,他只能留下了巨大的遗憾移居异国他乡,来到了夏威夷(檀香山)。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六年。
他去世后,当地华侨捐款为他建立了墓冢。他自从1995年侨居夏威夷,他在去世前就已经对身后之事做了安排:不归葬东北家乡、也不移葬台湾,而是就近落葬檀香山。这是张学良与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合葬墓,长方形的大理石墓碑上正中刻着图形篆体“张”字。左面是张学良、右面是赵一荻的名字,下面是生卒年份。墓碑上方是一个英文单词:EMMANUEL。即“上帝与我同在”之意,因为张学良从1960年就开始皈依基督教,因此在墓碑上方,还竖有一个十字架,墓碑上的文字极为简洁,没有任何关于张学良的生平介绍。而对于这样一位名满中华的民族英雄而言,说什么都像是多余。
如今,他的跌宕人生,尤其是他留下的名言:“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令前往墓冢拜谒的华夏儿女唏嘘不已(全文完)。马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