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针对的显然是解决从没房到有房的问题,它不可能也不应当包括住房升级的问题,因为如果包括了这个问题,显然也就不再是保障房了。
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保障房不管是从地段上还是从物业管理上,都存在着不足之处,然而这毕竟是一条保障底线,它解决了从无到有的第一问题。
但是从“房等人”现象看,好像是申请人太挑剔了,当然并不排除存在这样的个别情况。但就这么大的“空城计”程度而言,这样的解读无论如何都不能成立,试想有哪一个老少同堂的无房家庭,肯为了达到将来的“一步到位”而放弃现有的基本保障呢?这就像是为了吃到一顿丰盛的年夜大餐,而放弃了每日当下的早点。年轻人兴许可以选择这样一步到位,但无房家庭哪个又不是老少同堂呢?所以说“房等人”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申请人太挑剔了,这只是一个错觉,一个表面现象,而现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无房家庭挑剔保障房,而是保障房在无情地挑剔着无房家庭,房等人的现象本身是个“等什么人”的问题。而这些实际上都是入住保障房的政策限定问题。国家政策明确规定的入住条件,在一些地方已经被涂抹得面目全非,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还在把保障房当成商品房加以开发,打着保障房的大旗,大行商品房之道,因此设定的条件都是充满变数,而最终解释权永远掌握在政府手里。
然而,这些模糊不清充满变数的条件,让真正的无房家庭根本摸不着脉络,所以也只能像摇号那样撞大运,几率如中彩票一样。几次申请没批下来,也就自认为不符合条件了,而这却正中了政府部门的下怀,因为有房攥在手中,就不怕有钱的人不来,因此,保障房就成了政府部门手中一枚敛财的“活棋子”。
因此说,保障房频演“空城计”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政策被地方政府架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又存在着审批者的某类腐败问题和房地产经济政府化的问题。要解决保障房“空城计”的问题,就要先解决政府存在的一系列复杂的人为问题,否则,无房家庭还会徘徊在“城外”,而宝马车们还会自由出入。
马进彪(摘编自《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