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苑/摄影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要“也学牡丹开”
吴建平
  今年春节,央视综艺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 《经典咏流传》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捧,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特别令人动容的是一首由梁俊老师和乌蒙山里孩子们一起朗诵的袁枚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更是将诗词的音韵传唱到了极致。

  袁枚的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界人们常见的青苔或者叫做地衣的一种植被。苔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贴着地面生长延伸。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自然界里,有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也有潮湿的地方,在白日不到之处,青苔爬满,青春照样萌动。苔所处之处,背阳就阴、违喧处静,苔所生之貌,不根不叶、无迹无影。然而,就是这样往往被人忽视的外貌,却让很多古今诗人对其情有独钟,苔成为了诗文里不可或缺的一抹绿痕。

  无论是自然界里的苔还是诗词中的苔,大多是安静的,幽僻的,而真实的苔也确实是如此。人们通过苔看到了虽小犹敢绽放的勇气,看到了貌似弱小生命里的夺目光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牡丹的艳丽当然不必再说。然而,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暗之地,却始终不卑不亢、兀自生长的苔,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顽强的生命力和执着向前的意志力,哪怕是无人关注也总是在竭尽全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青春,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志向。

  经典诗词中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和志趣,饱含着对人生况味的思考与探寻。

  苔,就给人们很多的启示。

  人生常态是平凡。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平凡也不妨碍你攀登那光辉的顶峰。相反,平凡是起步的基础,基础的助力,会把你抬升。人之所以会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因此,每个人都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做到自己的极致,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怡然自得于自己的美,自得其乐于自己的绽放。与其在别人的光辉里仰望,不如亲手点亮自己的心灯,扬帆远航,把握最充实的自己,才能更深刻地解读自己。相信终有人会看见,终有人会欣赏,终有人会为此感到骄傲而击掌!

  苔,还有一个“处下”的鲜明特点,同样予人以启发。

  现实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种耐不住“下”或不愿意“处下”的人。源于对权力、对利益、对虚名的追逐贪恋,这些人对“下”总是耿耿于怀,对“上”总是不甘满足。当一个心不安、理不得的人深陷对权力、利益、名誉的依恋、追逐而不能自拔时,心灵和行动必然扭曲,最终必然使自己走上一条与初衷完全相反的路。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看,“上”与“下”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认识到下为上之基,下为上之本,下为上之根,才能安于下、治于下、静寂于下。人们只要认识到了这个道理,自然就会不辞下,就会重视底层历练,就会看重底层历练对人生的意义。

  “下”不仅能练身,更能练心。耐得住下,透过处下时世人的眼光、行动,可以更清晰地看透世事,更透彻地明了世事。经历了风雨不一定见到彩虹,但一定能见到阳光。作为一个有志向、积极向上的人,历经底层磨练、历练,有百利无一害。 

  吴建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综合
   第03版:故事/人物
   第04版:文苑/摄影
人要“也学牡丹开”
你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写给党的赞歌
阳光里的词汇
《风姿绰约》
听书
【征稿启事】
金海城事文苑/摄影04人要“也学牡丹开” 2018-07-05 2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