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苑/摄影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沿港村弥陀芥菜
王耀章
  从南桥出发,向东北方向沿航南公路,驱车约9公里,就到了金汇镇原沿港村(现已并入百曲村)。15年前,沿港村是奉贤闻名的芥菜种植村,所栽种的弥陀芥菜,经收割腌制后,曾供应于南桥及邻近菜市场,甚至销往市区。很长时间里在南桥等地,10个卖芥菜的9个是沿港村人。

  沿港芥菜的出名,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村里有个能人叫瞿火根,原是个生产队长,老老少少都叫他阿火根。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阿火根经过调研,发现村里各农户零星种植的芥菜都是自种自给,只解决自家的“菜篮子”。奉贤各地菜市场里卖酸芥菜还是个空白。此时,阿火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不声不响,把当年自留地里种的芥菜,除了大部分收割外,还留足了种子。收割的芥菜经过清理、适当翻晒后,精心腌制在两只七石缸里。经过两个月左右发酵,芥菜腌熟了。一开缸,咸芥菜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阿火根找了两只大塑料桶,装满芥菜,再架上自行车,直奔南桥菜市场。在菜场里打开桶盖,芥菜的酸香味向四周扩散,不用吆喝,买菜的大妈大婶寻味而来。一看阿火根展示出来的芥菜,菜茎金黄水润,菜叶黄褐绵软,更主要的菜弥陀比奶牛的奶头还要大,看得人口水欲滴。人们都知道,弥陀可以生吃,酸甜可口,开胃生津;茎叶斩碎炒毛豆或炊汤,鲜香味美,解脂除腻;家里若有孕妇,嚼一块又嫩又脆的芥菜,酸味沁入心田,恶心呕吐立祛。

  买芥菜的人一个接一个,只一个时辰,两只桶就底朝天。

  阿火根心里美啊,接着天天出摊,两缸芥菜用不了一个月就卖完了。数数钞票,成百上千;算算账目,比种粮种棉要翻上几翻。

  第2年秋季,阿火根把收获的菜籽全部播成菜秧,准备扩大种植面积。等到几亩水稻收割后,全部种上芥菜。开沟整畦、巧施基肥、栽种除草……芥菜是两年生植物,整个冬季休眠在田里,几乎没有虫害,也很少病害,但阿火根还是精心呵护菜田,及时排涝和追肥。翌年开春,芥菜长势喜人,每下一场春雨,菜就发疯似的生长,站在田边都能听见拔节声响。到了清明时节,芥菜弥陀膨大成型,茎叶匍满全田,远远望去宛如一块彩色立体地毯,一派丰收景象。

  收获前,阿火根在田边垦了一口20多立方米的大池,替代大缸腌菜,收割的芥菜腌了满满一池。腌制成熟后,阿火根除了自己亲自卖菜外,又联系到了一位每天上门收菜的贩子。经营了半个夏天,一大池的芥菜全部脱手。收入实在丰厚,离万元户不远啦,邻居们看了个个眼热。

  阿火根卖芥菜致富出名了。随后的几年,村民们纷纷效仿,向他取经学习,讨要种子。到底是个生产队长,有号召力,一时间沿港村芥菜种植全面铺开,其中以第9村民组最甚,有的农户一种就是十几亩。种植、腌制、销售形成产业,在南桥及周边菜场,沿港村的芥菜逐渐出名,弥陀芥菜的品牌基本形成。农民们每年种一季水稻,解决粮食问题;另外种一季芥菜,解决钱袋问题,笃悠悠地向小康奔去。

  可是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农村年轻人大都移居城区,村里的壮劳力越来越少,种芥菜的好手逐步步入老年,阿火根也年老仙逝,而种、腌、卖都是体力活,老年人力不从心了。于是纷纷将田出租给外地来沪人员种葡萄、大棚蔬菜。再则,常有媒体宣传要少吃腌制品,易得胃癌云云。就这样,吃咸菜的人少之又少,芥菜栽种面积慢慢萎缩,沿港芥菜渐渐随之远去了。

  现在,走进沿港村口、田边,都能看到一只只闲置的水泥池子,村里的芥菜加工厂已移作他用。过去的弥陀芥菜不再风光。偶尔见到芥菜的田地,都是小打小闹,处在有无都可的境地。沿港弥陀芥菜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沿港村弥陀芥菜—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耀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综合
   第03版:故事/人物
   第04版:文苑/摄影
远去的沿港村弥陀芥菜
道别
《桃花春色暖先开》
点缀生活别样的滋味
金海城事文苑/摄影04远去的沿港村弥陀芥菜 2019-04-12 2 2019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