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朴素口语,没有心理学概念的严谨定义,或者伦理学界限的清晰划定。就是这样一个语焉不详而且所指模糊的道德标准,规范着每一个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延续着每一个普通人最真实、最淳朴的道德担当与坚持!
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能行使的最大权力,就是对自己或者他人,发自内心的道德审判,以及由此衍生的做人底线———责任!因为责任,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被网络捕捉、渲染,成为了我们的道德楷模:身受重伤不忘保护乘客的司机吴斌,车轮下勇救学生的教师张丽莉,猛冲过去用手臂接住掉楼女童的年轻妈妈吴菊萍……他,们被冠以“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妈妈”……原本的草根百姓,基于责任的力量,亮出了“最美”的姿态,震憾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美的人”!
我们常说,或者常听说“良心发现”。“良心发现”就是自我道德审判时的顿悟、纠错。确实,每一个人都逃不过自己的“良心”眼睛,无论你做了什么,在做什么,你的“良心”总是在审视着你:你对得起你的“良心”吗?
守住“良心”,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一个社会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守住“良心”,才能拯救道德于堕落。非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