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家角童天和药号附近,你是否被一面写着“香铺”的“望子”(亦称“幌子”,古时店铺悬挂的布招)吸引,仿佛自己穿越到《清明上河图》中那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市?2018年古镇第一次飘雪的日子,我们拜访了“芸香堂”。堂主徐林先生曾经是张江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老总,有20多年互联网软件研发经验,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接触到制香工艺,并被草木间大自然的能量唤醒,慢慢发现自己有着一份弘扬中国传统熏香文化的使命感。怀着“以香为媒,传递现代用香美学”的理念,他在2013年与几位朋友共同创办了“芸香堂”,取名得缘于苏轼的《沉香山子赋》:“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
在西方香水产品及制香技术广泛传播的今天,中国传统熏香文化显得那样遥远却又熟悉。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与汉武帝有很大关系。他遣使通西域,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香料的传入。而且汉武帝本人用香也非常奢靡,皇宫之中,殿内殿外,香云缭绕,昼夜不歇。百官上朝须随身佩香,尚书奏事须口含鸡舌香,诸王出间,武帝要专门赏赐香炉以示恩宠,各地官吏、邻邦诸国则竞相进贡异香,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用香的风习。
宋代,航海技术发达,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称为“香料之路”。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香药贸易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提到北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到底看什么?徐先生从香文化的角度给我们做了介绍:“画中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场景,其中最有名的是“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香铺,意思是说,刘姓人家经官府特许专营的香铺,有上好的沉香、檀香、乳香等香材。”
近现代,香文化主要留存在庙宇文化中,但已经有越来越多像徐先生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开始喜欢品香、听香。中国传统熏香技艺和香道文化正在复苏。“芸香堂”成立之初便致力于保护、挖掘、传承、发扬中国传统熏香文化。从原材料的品质、制作工艺的讲究、以及包装细节的把控,他们把匠人精神凝结在每一款香品中。
在探索草木之性,并调和心性的过程中,“芸香堂”兼容天然合香与传统文化,坚持不断完善现代合香体系。静、虚、清是香文化的精髓,是其注入香道的内在灵魂。正所谓“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欢迎越来越多像徐先生一样热爱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朋友,在朱家角安居乐业。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