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夕阳西下,一人安静站在泰安桥护栏的“飞云石”浮雕边,看白墙黛瓦间留着昨夜里下的一场雪。走在河滩头,雪在东市街的树桠里,在西湖街的老奶奶搁墙角边的棉鞋里,雪在一排等候游客的灯笼上。蓦然回首,几株腊梅在泰安桥畔看着流水,微露春色。
五月端午,在四百年的放生桥头撑伞凝望,路漫漫兮,雨潇潇。粽香回绕,甜糯肥馅,裹进千古风俗中,随龙舟上游。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独守桥头,看悠然行舟。漕港河两旁的水墨阁楼,枕水而眠。
六月的某个黄昏,踩着青石板走到西井街的课植园,从昆曲《牡丹亭》里找寻那些老时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我家院。”四百年的故事在古树婆娑的园里一次次上演。为了爱而死,为了爱重生。水袖在时光里舞动,曲调在时光里回响,九天袅绕,你可听闻?时光里的颜色七彩回风,你可看到?
七月、八月雨后,在水乐堂。一滴来自天顶的水,激起层层巴赫的旋律。对面是六百年岁的圆津禅院里禅声呼应。音乐、水——生命之源、还有古老的阁楼,带着一份心境登上清华阁远眺,珠溪的胜景尽收眼底。
九月、十月,约上三五好友,到北大街老友的馆里喝茶,看现代烧制出来的五大名窑,或到江南第一茶楼里坐上片刻,总会有一个前朝的故事从河边流出,还会巧遇一二位老友。
岁末,喜欢在这里停留,晃悠,走走停停。有时,停在一户人家的岸边,呆呆看着,呆呆想着什么。倒影里,有着老去的砖雕,灯笼里,有着老去的辉煌,竹子椅内有老去的吱呀声。马墙头仰望天空,在等候一位叫吴冠中的老人。
那些与流水一起拍打的览船石,老得睁不了眼睛,还是笑脸对着这寺、那桥及钟声。华灯初上,漕港河两岸的灯笼亮起,站在放生桥上,石榴树边,向东西两面眺望,如梦如幻。时光慢慢流走,珠溪跟着张开希望,小小的绿色的念头。老来感春,春再来?
是的,春来了。水乡古镇朱家角江南的一角,上海的一偶,它既有悠久的文化,古老现存的与消失在记忆里的建筑,水的清丽,林立的店铺。不知何时,千年古镇珠溪生长出了“时尚”,尤其放生桥西南面,简直成了“新角里”。好比在这块水墨画上一角又添了几笔,顿显都市的景致。尚都里、饮食店、酒吧、咖啡屋、连锁店、书店接连如雨后春笋长出,长齐,长茂盛。国外艺术家的雕塑,彩绘的外墙;在西镇还有一个大拇指广场,也是紧紧依靠放生桥。走过老时光,步入繁华,犹如穿越。这些老时光,可以在课植园的《牡丹亭》里找寻;在放生桥此岸与彼岸中领悟;在禅院,赵孟頫留下的“涌月”井下打捞;或在戚家桥头等一回前朝的前朝刘墉、唐寅、王昶等一起饮酒聊诗泼墨。
在古镇珠溪,找寻前世的自己,在老时光里回味人生况味,不知不觉步入时尚的“新角里”,登上十七号地铁,穿越三泖九峰,穿越大上海时光隧道,期盼更美的明天。
此生且住珠溪,已无遗憾。枫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