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米业起于何时呢?无历史考证。在清朝同治年间(1861—1874),已存在相当规模米行了。其中恒益米行是朱家角的一方标记,该行老职工老薛,14岁进恒益学生意,他清楚记得在学生意时候,老板曾叫他到楼上拿一张旧帐薄纸包铜板,他看见有“同治两年”的账本。可见恒益当年开张,还早于同治两年。
恒益米行初创时,老板姓李,朱家角人氏。一直到民国初年,才由席子佩、吴起文三家接办合营,各出4000元大洋,共12000元,招牌改成“恒益丰”。席子佩曾任上海申报经理,三人都有较高的社会身份,自然,米行具体业务,他们委托人全权负责。
到了清末民初期限间,创建了朱家角“四大台柱”,哪四大台柱?恒益、正余、合丰、全号,资金雄厚,有话语权,构成“四大台柱”。1914年有份报纸载:“青浦、朱家角两处,最盛者以朱家角称首,商品以米为大宗……全年运销沪浙等地七十余万石。”朱家角为了米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市场环境。
1924年,沪上发生“齐卢”之战,影响了朱家角米业。恒益停业了一个多月,但是正余米行的老板徐韵竹,却是个活络朋友,看准时机冒着风险,把大米源源不断运销上海市区,盈利颇丰。上海米市向以粳米与青浦薄稻米并弄挂牌出售。但青浦薄稻比重很小,只有少量送上海。“齐卢”战争发生后,粳米在上海运输中断档,徐韵竹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乘机把青浦薄稻大量推进上海市场。徐老板另辟航线,起小河港,从陈坊桥,经七宝,到北新泾。运输船不够就借用农船。此举使正余米行盈利提高百分之百,使青浦薄稻米在上海市区独占头份。
1934年到1937年,朱家角米业鼎盛时期。那时,粮食加工已从手工舂米发展到机械碾米。在稻米收购期间,恒益、正余、合丰、全号四大米行,日收三、四千石左右。槽港河里停满了粮船,陈墓、甪直、练塘、枫泾、小昆山、石浦等地农民送粮工,都纷纷涌入朱家角。路远的,当天回不去的粮船,就停在米行门前过夜。米行送灯笼一盏,红烛一支,供农民上街浏览照明;雨天还备有雨具,供农民免费供用。这种做法,正是正余徐老板独创,是招揽生意一种办法。
朱家角镇每天上市粮食可达一二万石。“松江一滩,不及朱家角一爿(米行)”谚语由此产生。
青浦解放后,朱家角米业同行为支援解放军,竭尽全力,捐献大批粮食。据统计,全县共捐粮食150万斤,朱家角米业就捐105万斤,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场。
李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