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台南山下,带月荷锄日”。一到皖南黟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南屏村,这两句赞美理想田园风光的诗句便浮现在眼前。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山市,曾在黟县工作过五六年,那时的县城很小,主要街道也不过三五分钟就可以跑遍,因此是全省最小、人口也最少的县城。每每下乡,也就是西递、宏村、渔亭,最远的就是边远革命老区柯村、宏潭村。南屏村却从未去过。
时隔40多年后,我偕妻子、孙子、外孙女一行六人,借探亲之机,千里迢迢,重返黟县,故地重游,感慨良多。
南屏村不大,住户相对集中,全村只有一千多人,可是却有72条古巷,拐弯抹角,把300多幢明清时的古民居、宗祠、支祠紧紧地串联在一起。这里不像宏村、西递那样,有小河从村旁流过,因此取地下水便成了这里的首选。这样36眼汩汩水井,便随着村民生活而遍布全村,没有它 ,全村就会成为一条干涸的鱼。
陪同我们全家的导游,听说妻子家是黟县人,很快和我们拉近了距离,讲解也特别卖力。
进村的时候,导游最先引领我们看了叶氏支祠叙秩堂,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明代古祠,是村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如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巍峨的门楼在村中七座古祠中最高,一对雕刻精致、一人多高的大石鼓分立两旁。仰望门上挂着的“钦点翰林”、“钦取知县”等三块金字竖匾,显示着叶氏家族的兴旺荣耀,据有关记载仅清代村中任过知县的官员就多达14人,还有不少知名的书画艺术家(约27人)。我忽然想起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他那篇很美的散文《西园记》就在这里写的,于是就问小吴“西园”在村中何方?她说这座园子很大,建于乾隆五十六年,占地近一公顷,早已荒废,如今只能从姚的文章上去欣赏它了。
该祠分上中下三厅,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场所,也可搭台演戏;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的地方;上厅为享堂,叶氏先祖牌位均放此处。这二厅可容纳400人举行仪式,其壮观可想而知。一进大门时,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大的建筑,柱子上布满各种内容的对联,有副木制对联曰:“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颇耐人寻味。
除祠堂外,南屏的古私塾也比比皆是,如建于村上首的“半春园”,早在光绪年间就有了。还有“西园”、“培阑书屋”、“梅园家塾”等,均体现南屏人十分注重文化教育,把育人当作第一需要。2008年这里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那些有钱的人,则在这里营造别致的官厅、别墅、小洋楼等。小吴把我们领进“倚南别墅”,这是一幢格调高雅、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式休闲之所,厅堂内挂着古色古香的字画,有的已经发黄、破损,显示出年代的久远。书画家黄士陵、周瘦鹃等均曾在此村活动过。屋的主人是个退休职工,我问他这里住一晚费用如何?他说30元左右,我们稍作休息后对他说,这么舒适的地方,下次一定带着小孙子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