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中国水墨山水的卓越开拓者、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应野平先生践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十六字创作宗旨,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坚持“原创性、艺术性、探索性、前瞻性”的审美理念,满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入工矿、渔村、工地、海岛、茶场,远赴边疆、村寨、牧区、林海,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不辞辛劳,不避艰险,以敏锐的艺术触角,紧贴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倾诉人民心声,描绘建设成就,创作了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性、主旋律作品,被业内人士誉为红色经典。自1954年起,他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有《盐廪》、《富春江畔》、《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千帆迎晓日》、《万水千山》、《上海之春》。《富春江畔》、《桐君山上望桐庐》、《林麓幽居图》、《奇峰耸秀》等在前苏联、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地展出,并收入画册。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大渡河》、《泸定桥》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作品《长城内外遍春光》、《庐山》、《黄山》现藏于人民大会堂,《二万五千里长征》、《茶山景色》、《控诉地主》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上世纪六十年代,应野平创作了大量毛泽东诗意画,采用比兴的手法巧妙地将领袖的深邃诗意与壮美的祖国山河熔铸一体,笔墨雄浑,色彩浓郁,气势博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娄山关》,写红军摧营拔寨、闯关克敌、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万山红遍》,以泼墨的形式,笔力雄劲,墨色酣畅,重彩点染,山路直达峰巅,江上百船争流,视野壮阔,真力弥漫,凸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涵。《登庐山》,取元人笔法,勾勒皴擦,一气呵成,敷以青绿,神完意足,以行草题书毛泽东七律诗,诗、书、画相得益彰;《稻浪》一画,写崇山密林下,农民欢天喜地收割新稻,稻浪滚滚,直入眼帘,富有装饰趣味,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隽永诗意,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009年上海崇源春拍,应野平的主题性绘画作品《万山红遍》受到众买家的疯狂追捧,经过多回合应价,终以431.2万元成交,还有一幅应野平1954年创作的《盐廪》也以91.84万元高价成交。
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