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美术馆展览大厅,流连于薛松的作品之间,充满好奇和赞叹。呈现的每一幅画,既非国画亦非油画,或可称之为新概念画。将现成的画像和文本进行选择、拆解、焚烧、重组、拼贴、绘制,最终形成一幅新图像。
薛松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很早就展现了绘画才华。1990年的一场宿舍火灾,烧毁了薛松的所有物品、作品。面对现场痕迹他突发奇思,找来一些残存的画册、书本和画作碎片,还有烧焦的床单被面,试着拼贴起来。这种最初的试验,虽归属偶然,其实涵含深刻的内因。
薛松的创作方法显然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容积率”很高——历史性思考、文化的包容性、批判的隐喻色彩,这些严肃的命题,竟然在赏心悦目、充满时尚元素的画面上体现。应该说,薛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年轻艺术家,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社会改革背后所突现的文化和道德变异,试图在作品中揭示人们的精神困惑和矛盾心理。尤其是立足在上海这座代表现代和象征未来的城市,感染这座城市的气息,薛松的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了海纳百川、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特质。因此人们往往产生错觉,明明伫立在他的图像前,却彷佛走进时间隧道,或漫步在某条马路上,或站在某个石库门弄堂口,过往的风云际会一幕幕再现。
顾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