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成了龙文化。近日,位于福州路文化街的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了《曹素功藏墨百龙迎春展》,展出明清以来与“龙”有关的藏墨系列,品种多达上百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御制耕织全图”(上图)集锦丛墨,全套共四十八笏,其中“耕”二十三笏,“织”二十三笏。再有两笏,一笏墨面雕有双龙的图案,双龙对视十分威严,图的下方隶书“耕织全图”四字均描金色,墨面金光熠熠大气庄重。另一笏,“御制耕织图序”两面行书阳识,方寸之间,镌刻四百五十字,其中有康熙书写的“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诗句。末署“大清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初日题并书”十六字年款,下钤篆书朱文涂金小方印二,一曰“康熙宸翰”四字,一曰“稽古右文之章”六字。两侧楷书阳识,一为“皇清康熙五十三年”八字年款,一为“歙县草莽臣汪希古恭摹”十字款。墨模由著名雕刻艺人摹绘镌成。作品完美地体现了原稿神韵,构成了诗、书、画、墨四绝。
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内廷画师焦秉贞奉康熙之命,以南宋楼俦所绘的“耕织图”为基础,重新绘制成“御制耕织图”。将古代劳动人民“耕”与“织”的每道作业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粮食和丝绸生产的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自信和期盼,希望来年丰衣足食、天下太平。
此外,“国宝”御墨(下图)也同样吸引人,它创制于明代,墨为牛舌形,乃明代制墨盛行之款式。墨正面中央镌刻有“国宝”楷书二字,两侧以二龙盘绕,气势雄跃,华丽古朴。墨背面中间刻有“大明宣德年造”楷书六字,工整端庄,四周布以云彩,描金色,墨品金碧辉煌,古雅庄重。墨模为明代著名墨家吴叔大传至曹素功,也是刻有纪年款最早的墨模之一。远在宋代,就有苏易简收集纸、墨、笔、砚,著有《文房四谱》。到了清代《新安志》则称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在“文房四宝”中,墨是其中一宝,故有以“国宝”为墨名,赞颂墨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功效之意。
同时展出的其他与“龙”相关墨品,还有“紫玉光”墨、“大如意”墨、“御园图”集锦墨、“隃麋”墨、“西湖胜景”墨、“御制咏墨诗”墨、“普乐昇平”墨、“墨神”、“玄龙焕”墨、“五龙图”墨等,泱泱大观,令人赏心悦目。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