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就是“家园”
去年9月,群益职校迎来了150名新疆内地高职班的学生。这也是上海中职校首次按国家要求招收的内职班学生。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好,成了学校面临的最大考验。因为,这批学生年龄相差非常大,最大的1990年出生,最小的生于1998年。他们的汉语水平很低,71%的学生中考时选用的是民族语言卷。而且,学生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应届生只占六成多,另外三成多的学生中有初中没毕业的,有高中上了一两年不想读了的,有初中毕业后已经工作过的,甚至还有已在内地其他城市辗转求学过的。但仅仅过了小半年,上海的群益职校俨然成了他们最亲切的“家园”。新疆部主任冯志雨,被学生们起了个外号———“群益110”,大家都知道“有困难找老冯”。班主任白晶,人称“群益白妈妈”,不仅指导新疆班的点心社团活动,还是自学成材的对外汉语教师。陈金国校长说:“教新疆班的学生,我们没经验,但每个老师都愿意拿出满满的爱心,一定完成国家交给上海、交给学校的这项光荣任务。”
开心“临时课表”
过年了,150名来自天山脚下的孩子不能与父母家人团聚,群益职校的老师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学校专门给每位学生的家长寄了一封信,汇报孩子在上海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新春佳节里带给孩子们的浓浓关爱———学校的清真食堂专程从喀什运来了建筑材料修建了烤馕的炉子、为宿舍安装了空调、将浴室改为单间、每人发放了300元电话卡和用于学汉语的MP3,每天的用膳荤素搭配还有水果,并定期发放口味正宗的馕……
不过,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学校在春节前贴出的一张“临时课表”,上面排满的都是大家十分感兴趣的课程。比如,汽车文化、计算机、体育、美术、音乐、儿童文学、商务礼仪等等。除夕夜,新疆班同学会到清真餐厅里跟着大师傅学包饺子,正月里还要与七宝中学新疆班比赛足球、去欢乐谷野营。足球队长阿卜杜外力同学说:“忙碌的寒假和春节,让我们天天饱尝精神大餐,大家还真的不想家了。”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