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化带来新空间
吟诵是诵读古典诗词文赋的传统方式,根据诗文调和格律进行诵读,体现诗情文气。但由于缺乏现代录音技术,古代语言的发音以及吟诵特色现在很难进行确切的考证。上世纪40年代,上海交大前校长唐文治创立的吟诵流派唐调,在国学教学中得到很高的评价,曾被上海大中华唱片录制灌音,成为及其有限的音像资料。
此外,吟诵因地域不同,受各地方言和音乐体系影响,因此“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给传承带来极大困难。唐调主要采用吴语吟诵,但是其传人陈以鸿在继承唐文治吟诵特征的同时,尝试用“普通话”进行吟诵,发现也能适用。这样一来,这种“新吟诵”带来了传承空间。
面对如何传承困境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推动“本色语文”教学,将吟诵列入教师培训科目,目前已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新吟诵引入小学课堂。不过,规模仍然相对较小。除了规模以外,杨浦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杨先国更担心吟诵“走样”。他说:“现在吟诵有歌唱化和表演化倾向。如果都像‘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流行歌曲一样教,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吟诵带来的诗意,感受汉语之美。而且吟诵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追求着装形式毫无意义。”
会上,也有学者传出建议:唐调等吟诵历史悠久,其中奥妙非一蹴而就即可传承。传承者不仅应该将实践与史料、理论研究相结合,也需要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乐理作为辅助。这些条件,相比在基础教育中广泛推广,更适合在大学中文专业相关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传承。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