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已小规模引入小学课堂却担心“走样”
~~~已小规模引入小学课堂却担心“走样”
~~~已小规模引入小学课堂却担心“走样”
~~~已小规模引入小学课堂却担心“走样”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吟诵圈内“火热”圈外“凉”
已小规模引入小学课堂却担心“走样”
易蓉
▲ 与其硬性规定孩子做什么,不如和他们一起玩 红一/CFP
  春节学说话,说好话,好说话。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过年走亲访友给长辈亲朋拜年,该说什么敬语,不该信口蹦出哪些忌语,这倒是一门学校里不教但又是必须掌握的功课。在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举行的唐调吟诵研讨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就教青少年开口说话展开了讨论,认为说话的风雅、出口成章,不妨从学好汉语的诗词文赋开始。 

  新变化带来新空间

  吟诵是诵读古典诗词文赋的传统方式,根据诗文调和格律进行诵读,体现诗情文气。但由于缺乏现代录音技术,古代语言的发音以及吟诵特色现在很难进行确切的考证。上世纪40年代,上海交大前校长唐文治创立的吟诵流派唐调,在国学教学中得到很高的评价,曾被上海大中华唱片录制灌音,成为及其有限的音像资料。

  此外,吟诵因地域不同,受各地方言和音乐体系影响,因此“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给传承带来极大困难。唐调主要采用吴语吟诵,但是其传人陈以鸿在继承唐文治吟诵特征的同时,尝试用“普通话”进行吟诵,发现也能适用。这样一来,这种“新吟诵”带来了传承空间。 

  面对如何传承困境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推动“本色语文”教学,将吟诵列入教师培训科目,目前已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新吟诵引入小学课堂。不过,规模仍然相对较小。除了规模以外,杨浦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杨先国更担心吟诵“走样”。他说:“现在吟诵有歌唱化和表演化倾向。如果都像‘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流行歌曲一样教,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吟诵带来的诗意,感受汉语之美。而且吟诵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追求着装形式毫无意义。” 

  会上,也有学者传出建议:唐调等吟诵历史悠久,其中奥妙非一蹴而就即可传承。传承者不仅应该将实践与史料、理论研究相结合,也需要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乐理作为辅助。这些条件,相比在基础教育中广泛推广,更适合在大学中文专业相关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传承。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财经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18版:股市分析
   第A19版:阳光天地
   第A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教育周刊
   第A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A2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专版
闲暇时光怎么玩 只有两成孩子能做主
“非遗”吟诵圈内“火热”圈外“凉”
学生朗诵“拿腔拿调”变“喊话”
家长定位也需“一张一弛”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A22“非遗”吟诵圈内“火热”圈外“凉” 2012-01-31 2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