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古镇浸在水里,是系在河湾的船,文静而雅致。
游客在白天听到的吆喝声,大都来自镇中心的两边商铺。那些商铺一般是上层住人,下面开店。一些画面上看起来粉墙黛瓦的老屋,真要住着,却是不太理想的。有些老屋房间阴暗,弄堂狭长,凉意侵人。
走得多了,便知道了周庄的双桥、同里的退思园,木渎那些巧夺天工的园林建筑是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更是品尝了朱家角的扎肉、嘉兴的粽子、七宝的方糕、枫泾的豆腐干等等各地的特色小吃。那时,心为此感动,感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迹带来的深思与地方小吃回味的暖意,感动到不再用责备的心情看待相互吆喝的店家。
年少时,喜欢在河边看渔夫划一条小木船,带几只鱼鹰捉鱼。鱼鹰分两边颤悠悠地站着。渔夫察觉河里有动静,就吆喝一声,拿竹竿子敲一下船舷,鱼鹰便快速地钻入水中,片刻水花四溅,一条鱼在鱼鹰的嘴里拼命挣扎。渔夫钩住鱼鹰的长脖子,拉过来倾在了木桶里。渔夫的船里也有一些黄鳝、螺蛳之类的水产品。傍晚时分,临水人家听到竹竿拍击水面的声音,便推开窗户,看中了船里的什么后坠下竹篮。渔夫把对方需要的称好分量放进篮子,仰头说一声多少钱,窗口又放下一只装着钱的干净篮子。这样的风景现在是渐行渐远了。
仲秋时节去了趟古镇。是傍晚时分进的镇子。借了家私人旅馆,安顿好后,找了家依水的饭馆,点了清清爽爽三样小菜,沐着橘色的晚霞,慢悠悠地品着。隔壁桌子上的旅人投来明丽的笑意。夜晚入住的房间里有张雕花大床。粉色的蚊帐、玫瑰色的织锦缎被子,外加床前条板上一双绣花鞋,恍恍然地朝着从前那不下绣楼的千金小姐靠近。她如果还活着,该是我妈妈的外婆的年龄了。倚在有年代的窗扉上,静静地,静到发问自己是否在红尘之中。梳妆台的镜子里映出自己的容颜,忽然后悔,为何没把那件旧式的旗袍穿来?
天未亮时起了。薄雾里看见廊棚下有几位卖菜的大娘,见我走近,便问道:要菜吗?新鲜呀。见我微笑着点点头,那阿姨便称菜、装袋、收钱,利索得很。驻足在一家早点铺前,摊主热情地问要什么,介绍说自家的麻饼是一大特色。说你带些回去吧,送人、自己吃都是很称意的。感于摊主的笑意温和,笑眯眯地接受了。怅然回望,晨曦中的古镇是那么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