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
笑语喧哗石钟山
倪国强
  ◆倪国强

  “到九江不能不游石钟山!”一当地朋友提醒道。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几个人远道而来,都喜欢舞文弄墨,读过一些古文,知道这山是有来头的。一千年前,在那个月色朗朗的夜晚,大文豪苏东坡为了考证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专程携长子夜游此山。他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抚今追昔,写下了流传千年的名篇《石钟山记》。 

  进石钟山公园,缓缓盘旋而上,须臾就到山巅。登高远眺,长江、鄱阳湖尽收眼底,远处船舸点点似礁石一般纹丝不动,近处惊涛拍岸如滚雷一般不绝于耳,这一切像一幅巨型的泼墨山水画展示在众人眼前。沿途少有游人,满地都是枯枝黄叶。循一陡峭的石阶而下,去找那个神秘的地方。不想,“咔嚓、咔嚓”的声响惊动了路边的一对恋人,姑娘羞答答转过脸去,小伙子含笑直面我们。陪同的朋友赶紧用当地口音说:“抱歉,你们继续!”众人轰然而笑,幽静、高古的山谷顿时有了生命的灵动。 

  山脚下大概就是苏东坡那次考证发出声响的地方,水位退去,裸露出来的石头潇潇洒洒地散落一片,大块如桌、小块如盆。也许是千万年来日日夜夜被水冲刷,上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疙瘩,光润圆滑,颜色也与那泛黄的江水浑然一体。想必,现在的水位比过去要低,许多水下的东西都见了阳光,我们有幸能够看到古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一丈远的地方有一片石头,被水侵蚀后像是一根根古罗马教堂里的柱子,苦苦支撑着头顶上的山体。“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不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难道我与苏东坡的眼光在这一点上聚焦了吗? 

  忽地,见山腰隐隐约约有一条分水岭,下面黄呼呼一片,层层叠叠露出的贝壳在岩石里清晰可见,显出年代久远的样子;而上面生机盎然,杂草丛生。这水仿佛一夜之间就被抽去了似的,一下退去了几人高。俯仰之间,让人顿感沧海桑田,今非昔比。 

  无疑,我们站立的地方和眼前的这些柱子,当时大都被淹在江水之下,即便“风水相吞吐”,其声也是可想而知,哪来“有窾坎镗鞳之声”?想来,苏东坡是一个豪放之人,况且,朋友介绍,石钟山还有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之分。文豪笔下的石钟山和我们眼前的石钟山显示着不一样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财经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18版:股市分析
   第A19版:阳光天地
   第A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教育周刊
   第A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A2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专版
古镇印象
亮丽惠安女
传奇的陈家祠堂
笑语喧哗石钟山
新民晚报旅游城市/诗意居住B11笑语喧哗石钟山 2012-01-31 2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