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杭州市药监局、西湖区公安分局近日破获一起千万元药品非法买卖大案。617元一盒的抗排异救命药“骁悉”,肾移植“患者”用医保花18.51元从医院购入,再以200多元的价格卖给“药贩子”,“药贩子”再翻倍转卖至民营医院。
案子虽然破了,但反思刚刚起步,这一偶然案件的背后,折射的却是监管层面的诸多漏洞。报道中身体健康的“患者”,仅通过谎称患有糖尿病、肾病,短短半年内就疯狂配药15万元。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配药有没有标准?医保用药有没有量化性的指标监管?健康人为何可以配用医保用药,管理责任在医院,还是在医保部门?如何防止病人利用自身病情配药倒卖?
这些监管都可能存在空白。医生玩忽职守,医院管理不善是肯定的。医保部门对以药套现的行为,也缺乏应有的监管手段。药品从医院流出、进入民营医院,一出、一进、再出都如此顺利,当前的监管手段虽不能说失灵,却很低效。医院、药店、医保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把关者。虽然“九龙治水”的管理体系,可以为问题多发找到借口,但若任一个环节能发挥作用,倒卖行为都难以延续。查处违法犯罪活动,要靠各部门联合执法,但在防范的手段和力度上,更应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