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从3月15日开始,食用盐中的碘含量标准不再实行全国“一刀切”,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人群的实际碘营养水平,在规定范围内浮动添加。
对食盐中的碘含量实行浮动标准,表明碘盐政策正朝着科学的方向回归。补碘是一项个体特征非常突出的工作。且不说就普遍状态而言,人们的碘营养水平参差不齐,即便对于某些已经被确定的碘缺乏地区,也未必每个人都必然属于碘缺乏。统计学上的一般结论从来不排斥可能的个体误差。所以最科学的补碘策略,应该是充分保障每位居民的自主选择权利,由自己来决定补还是不补,选择高碘盐还是低碘盐。
然而,食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实行的是国家专营,生产、销售带有较多计划属性。即便在全国范围内各种碘含量的食盐都有了,但具体到某地区,依然可能只有单调的,甚至单一的选择。
因此,除了不再对食盐碘含量实行“一刀切”之外,还须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类型上多些层次,尽量保证各种含碘量的食盐在各地区的市场都能够出现,增加人们对不同含量碘盐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居民碘营养知识的指导,让群众了解本地区乃至本人的碘摄入状态,以保证他们的自主选择是基于科学基础,而非盲目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