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车流中,你有没有焦躁地狂按喇叭?网络谣言下,你有没有无谓地留言发泄?一人一时的反应,是情境所迫、性格所致甚至习惯使然。然而,刺耳的喇叭合鸣、疯狂的穿梭并线,当路怒成“族”,网暴成“群”,讨论演为“对掐”,却也让人感受到戾气的弥散。
任由戾气蔓延,会消解社会共识,引发怀疑主义、犬儒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心理暗疾:真诚可能被指责成造作,善良可能被解读成虚伪。戾气也销蚀着个体的幸福。意气用事、快意恩仇的谩骂,肝火上升、怒气难平的指责,只能逞口舌之快,无助于问题沟通、矛盾化解。
不管是源于竞争的焦虑,还是源于难平的怒气,戾气弥散都有现实根源。为什么我是北漂、蚁族,而有些人却能为名牌手袋一掷千金?为什么我买房、买车压力重重,而有些人却能在“拼爹”中轻易胜出?一边是快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一边却是贫富差距、社会板结等难以避免的问题,这让社会成员难免会在对比中产生“过山车式”的体验。
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急剧调整,现实环境快速切换。可以说,这样的心理失衡,是转型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心理考验,也是现代化历程中必须应对的精神挑战。解好涵养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必答题,需要社会管理者更多细致入微的心理按摩,需要媒体和舆论更多春风化雨的情绪疏导。端起架子教育“买房不如租房”,不如进行利益分析,提出合理方案……只有在交流互动中,才能凝聚起这样的社会共识: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降低社会关系调节成本,平和积极的心态更接近文明进步的理想。
从根本上说,消除戾气,需要理顺社会症结。如何重建信任、完善制度,消除源于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如何畅通表达、合理救济,消除源于对权利“被忽视”的不安?只有完善政治文明、实现公平正义,戾气才会渐渐消解,公民才能以更具理性、建设性的视角厘清问题、观察社会。
人民日报(张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