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稿费偏低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表示,文学选刊当年曾为文学发展出过力,但现在演变成侵犯知识产权的客观存在。“我们的编辑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选刊摘果子,发行量比你还大。我们在领导支持下,把稿酬提高几倍,而选刊用一点小钱打发作家和原刊。”
程永新举例说,马原出《牛鬼蛇神》,《收获》方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与他讨论,编辑很辛苦,提供修改意见,与作家探讨写作,付出了很多劳动和智慧。但是选刊如果要用就简单得多,“付个100元80元就可以拿去登了。有的给得少的一篇小说就给个50—80元,简直像打发叫花子一样。”
程永新说,现在大部分文学选刊在选登刊物时都不跟原发刊物和作者打招呼,有的甚至连稿费都不给,非常不尊重知识产权。《收获》编辑叶开则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有些选刊支付作者的稿费,“他们的说法之一是:原刊已支付过稿费了。”
欺世盗名扰乱市场
《收获》方面表示,现在各地纷纷做选刊,似乎有泛滥之势。很多兄弟刊物本刊都没有好好做,反而捡省力的选刊来做。“选刊文摘的存在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选刊文摘盛行却远非正常现象,作者、编者和读者从中得到短期的利益,长远看,却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
程永新认为,除了不尊重原发刊物和作者,文学选刊泛滥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限制:“给读者很大欺骗性,读者一般都认为文学选刊选的肯定都是好作品,实际上一些选刊明明选得很烂,却欺世盗名,扰乱市场。最后结果是想读好作品的读者接触不到好的作品。”有批评家认为,文学选刊让中国文学的路子越走越窄,程永新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选刊不喜欢多样化,对读者有误导。”
刊物联合提出抗议
程永新告诉记者,马原、格非等都已与《收获》签订了这一协议。前年底开始,《收获》已经将稿费标准提高到千字200—300元,现在为了拒绝转载,还计划把稿费提高到千字400—500元,以保护作者利益。程永新表示,希望今后能逐渐过渡到全部作品都拒绝转载。他表示,《收获》希望联合多一些的原创文学刊物,向相关版权部门提出意见,希望原发刊物和作家的利益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他透露,目前已有几家文学刊物表达了合作愿望。
《收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作家和文学杂志的支持。但在微博上,也有些转发者认为,对于没有办法阅读太多文学期刊的普通读者来说,文学选刊还是有存在必要的。
《萌芽》主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收获》的倡议很有道理:“原创刊物花了那么大的精力,选刊挑现成的,不需要几个编辑,成本低,发行量甚至比原创刊物还要大,有的还不给稿费,这太不合理。”但赵长天也不赞成完全拒绝转载,毕竟还是有读者读不了那么多原创文学刊物,对选刊有需求,但他认为需要更科学的稿费标准和更完善的市场规范,“比如选刊应当支付更多的费用,至少向原创刊物和作者各支付每千字200元的稿费。审批也需更严。”
本报记者 夏琦